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已全文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
今后10年平均水利投入翻番
文件提出,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水利投入总量和增量要有明显提高。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高出一倍就是4000亿元,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
此外,按照目前全国每年土地出让金收益算,10%就是700亿元左右。
(思考: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2011年可能投4000亿元。水利资金年年投,但成效如何?有的小型水库,搞除险加固,就是在土大坝上搞护砌硬化,一个水库竟然说此工程项目花费了二千六百多万元。加固这个水库,可以算一笔账,水泥每吨约260元,二千六百多万元相当于十万吨水泥,就按工钱、钢筋和其他费用占去一半,1300万还可买五万吨水泥,用这些水泥能建起多少纯混凝土的大坝?由此可见指着水利工程项目“虚报项目资金”情况是值得关注的。目前基层水利管理是“自收自支”,国家投的资金有多少是真正用到水利建设上面了呢?
持续干旱的天气让农民忧心忡忡,已经枯黄的小麦,即便是现在马上浇水,小麦亩产至少也要减产三成。
在过去4个月时间里,特大旱灾持续袭击了“产粮重镇”河南和山东大部分地区,此次旱情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程度之重,已经超过了60年一遇大旱。
黄淮平原见到的是青黄不接的成片麦田,往年这个时候,小麦都已经齐脚脖了,放眼望去是绿油油的一片!根本看不到小麦下面的黄色泥土,而现在小麦枯黄的叶子跟泥土混成了一片。更严重的是,许多小麦的叶子都已经变干变焦了。为何叶子变焦?原来小麦不怕冷,就怕旱。麦子根系扎地不深,先是子根旱死,叶子供水不足开始枯黄,这时候就要减产了;然后是主根,如果主根旱死,小麦就死了,颗粒无收。按目前旱情,过去一亩地有900~1000斤的收成,即便是现在浇地,估计小麦亩产也会降到600斤,减产3成以上。
土地承包后水利管理承包给个人“自收自支”,光顾收费,收费自发工资福利,而不愿出资维修,导致农村农田的灌溉系统年久失修,有的灌溉渠被垃圾堵塞渠道也没人清理,渠道被基本废弃。
)
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水价
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水利部水资源司负责人表示,当前,中国供排水价格仍然过低,难以反映水资源的稀缺价值。推进水价改革,实行梯级水价,让用水多的多花钱,用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
专家认为阶梯水价比较科学,具体实施时要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受力。水价改革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审慎稳妥地推进。
(思考:可以类比一下公路贷款,收费还贷,似乎“过路收费,天经地义”,但收费队伍无限膨胀,福利待遇突飞猛进,收的费不够还贷利息,运输成本居高不下。最后干脆撤了二级公路收费站完事。但高速公路“天价过路费”又曝露出新的问题。仔细想想,水利与公路都应是属于“公字号”,三十多年来,年年收水费,收的费有多少,钱都到哪里去了?目前水务管理企业化,水利设施承包个人。如果大量公共资金投资水利,收费却是水利部门“自收自支”,似乎理不太顺?怕的是,如果水利管理体制不变,国家投再多的钱,百姓不一定受多少益。)
今年一号文件为何聚焦水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全面深刻阐述水利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疑问:既然“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那么基层水利管理为何还要实行“自收自支”呢)
一号文件的主题首次指向水利问题。请问为什么中央选择这个时候就水利出台综合性文件,有何背景和考虑?
水利部部长陈雷: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近年来特别是去年频繁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灾害,充分反映了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突出问题。
(疑问:说原因出在灾害频发暴露水利欠账,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那么,过去每年投资是多少?收了多年的水资源费用到了什么地方?)
中央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选择以一号文件形式出台《决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
二、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要夯实农田水利这个基础。
(疑问:从河南林县修红旗渠开始,农田水利一直是国家的“重中之重”,各地投巨资修的水利工程不可胜数,大小水库星罗棋布,大型、中型灌区各类配套工程花费资金惊人。“人工天河”之类“世纪工程”屡见报道,效果如何呢?)
三、水旱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了巨大损失,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四、2004年以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7个中央一号文件已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系统部署,“三农”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今后要在不断强化和完善现有政策的同时,有必要选取水利等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重大问题逐个突破。
五、水利改革发展的任务极为艰巨复杂,需要全党全社会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治水合力,中央首次就水利专门出台综合性文件,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全面部署水利改革发展。
今年水利建设重点包括哪些?
解决六千万人饮水问题
问:“十二五”开局之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即将展开,2011年我国水利建设有哪些重点任务和目标?
陈雷: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水利建设:
一是着力抓好农村水利建设。全年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完成30处以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启动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00万亩,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搞好农村河道清淤疏浚及水环境整治,实现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60万千瓦。
二是抓紧防洪重点薄弱环节建设。
三是加强西南抗旱能力建设。加快西南地区“润滇”、“泽渝”、“兴蜀”、“滋黔”一期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抓紧落实西南五省份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兴修小微型蓄引提灌排工程,大力发展牧区水利,搞好集雨水窖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其他地区抗旱薄弱环节建设。
四是继续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抓紧开工建设一批治淮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一批骨干水库工程,搞好重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
五是强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水生态保护。力争年内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万平方公里,深入推进石羊河等生态脆弱河流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加强以青海“三江源”、新疆内陆河流域、西藏等地区为重点的生态自然修复。 据新华社电
资料链接
一号文件连续八年聚焦三农
2004年
促进农民增收
2005年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6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7年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8年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2009年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010年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