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颜如玉”到“让子弹飞”我们该反省啥?


 

从“颜如玉”到“让子弹飞”我们该反省啥?

 

昨天强国论坛综合:山东省部分学校推荐删节版《三字经》;湖北部分教材删除“书中自有颜如玉”,在今日关注推出:经典是否要“去其糟粕”才能让学生阅读的问题。也在昨天,我贴出了《〈让子弹飞〉不是一部好电影》的帖文,这两个问题虽然相差甚远,但是其共同之处都是教育和文化产品究竟要坚持一个什么方向?

这两个问题无论在专家,还是在平民草根都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其中必须直面的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如何面对多元价值观,尤其是教育该怎么办?

20065洛阳48贺晓红老师在《中国教师报》读者论坛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今年的中招考试中有这样一道试题:请你用楷书写一句你喜欢的或自制的读书格言。在批卷时,发现一些考生的答案有问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赫然纸上,格外醒目,……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位组长大人似乎发表了以上的言论还不够过瘾似的,停了一会又自言自语地说:‘老天爷呀,书中没有黄金屋,书中没有颜如玉,谁还会读书呀!’我明白了,这句话是上面言论的有力注脚和诠释。”

用今天的话诠释就是“知识改变命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个封建帝皇的这段话与其说是劝人多读书,倒不如说比较深刻的反映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价值观,因此这种文化观念并不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精华。演绎到“知识改变命运”——中国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危机

笔者深切感到这种价值观并不与今天的法律相悖,从法律角度是无法谴责这种认识。但教育者却不能做旁观者而表现为无动于衷。

1222日于丹老师客座强国论坛“强国文史大讲堂”,于丹老师访谈的主题是:“谈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我在看了这个访谈之后针对“古典文化的精华是每个人心中的标准”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些精华,人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视角,这是可以互相包容,并可以实现互相交流和沟通。如果没有共识,就无法实现“精华是每个人心中的标准”,没有共识,就不能建立每个人心中的标准。

按照“古典文化的精华是每个人心中的标准”“三字经”和“颜如玉”是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因此作为文化精华进行传承的那一部分,必定是具有社会共识的。这样看山东省的做法以及湖北部分教材删除“书中自有颜如玉”并无不当。

关于《让子弹飞》是不是一部好电影也引发争议,据北京晚报报道小说家马识途看完川话版《让子弹飞》连夜赋诗大加赞赏。

我昨天的文章中曾引用马识途原话:“《盗官记》中的土匪张牧之虽然没有人物原型,但他是我所知道的很多人的合体。那时候官匪一家,‘杀人放火后招安’就是这个意思,只不过有些土匪出身贫民,是被生活压迫得没有办法才上山为寇,也有很多人后来去干革命,为老百姓出头。当时的确有很多地方在买官卖官,成都人民公园在以前就是一个很有名的卖官的地方。小说里县长落水的事情也是真实的,当年川东一位县长在刚上任的时候就掉到水里去了,我觉得很有意思,就用在了故事开头。”

昨天有在《价值中国》有一个最具有“板砖”的回帖说:“人民群众实在恨透了黑恶势力。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请你记住,这种恐怖是谁造成的,是张麻子吗?不,是黄四爷,还有你等不让采取‘文革’方式的人,所以,最后人民只好武革了。”

我的回帖是:“文革、武革能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吗?”

昨天的回帖最精彩的莫过于: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这样的电影会毁了孩子”:鲁迅先生90年前就高呼要“救救孩子”!现在的电影如果有许多像“子弹飞”,那么潜移默化将会使几十年以后的国家管理者(今天的孩子)的心灵产生“阴影”。关于电影的审核制度一定要严格把关,否则就是犯罪!

色情、暴力、血腥充斥的电影肯定不是好电影,如果用“文革、武革”蛊惑社会反对腐败也不是一条正路。写到这里让我想到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的预言: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第三代和第四代人的身上。

中国转型期间出现的腐败问题正是杜勒斯在半个世纪之前所梦寐以求的。所有的这些现象并不是偶然,而是整个社会在价值取向上缺少共同判断——我们究竟要弘扬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就在这种争议之中,姜文和其制片人根本不会顾及这部电影的负面影响,只会是偷着乐,正在数钞票呢?

“书中自有颜如玉”愚昧了谁,《让子弹飞》毒害了谁?其实早有答案,今天的一些官员都在“颜如玉”,老百姓何不想“让子弹飞?”

价值观的去向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德育的最基本的任务是让受教育者知道如何守法,做一个守法的公民。持有不同价值观的公民也必须统一在法律之下建立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基本问题。

笔者以为面对不同的价值取向,我们无法拒绝,但这与坚持德育的价值取向不能混淆。特别是教师本身的价值取向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因此一个学生道德面貌的形成,只有在认识、情感、意志同时起作用,才能养成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如果德育仅仅是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是不会在认识、感情和意志方面形成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这也正是今天德育的一个软肋。

“书中自有颜如玉”和电影《让子弹飞》所暴露的正是这样一个软肋。

整个社会所要反省的也正是这样的一个问题。

二〇一一年一月四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