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由此可见,判断是非善恶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啊!那我们遇事怎么办呢?《中庸》这里就提供一个终极标准,这个终极标准就是“天之道”、就是一个“诚”字。
我们只需要用自己的一念之诚来体会善与不善,这就够了。凡是能够帮助我们恢复“诚者,天之道也”的,就是善的;凡是在阻碍我们,让我们的心性越来越蒙蔽、污染的,就是不善的。我们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善与不善,实际上就突破了外相上的标准。一件事情,并不是说外相上看起来好,就千真万确是好的。我们就说布施这一件事情,一般都认为是善事,但是真实的情况呢?有可能是善,也有可能是不善啊!如果捐款给一个非常贫穷的、需要帮助的人,那确实是善;但是如果捐款给一个好逸恶劳的人,那就助长了他的懒惰习气,反而是有害了。以前讲懒人的故事,说一个人懒到什么程度呢?父母外出把足够份量的饼子给他做好了,为了让他不费力气就能吃到,还帮他把饼子挂到脖子上。而懒人自己呢,几天以后竟然饿死了。不是饼子不够吃,而是他只吃了自己张嘴就能吃到的部分,结果饿死了,饼子还有一大半挂在脖子上呢!我们看,对这样的人迁就,你就是做了不善的事情。遇到这样的懒人,只有拿着棍子把他赶出去,让他自己找吃的,这才是真善。
所以,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个标准人类争论了几千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头绪,从来就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事情。《中庸》了不起,提出了用“诚”来衡量,对这个“诚者,天之道”真正有了感觉,就如禅宗里说的明心见性了,你对事情才能做出真正的是非判断。
禅宗里面有些公案很难理解,比如“南泉斩猫”、“归宗斩蛇”一类的。南泉老和尚因东、西两堂的徒众争一只猫,吵得他很烦,他就一把抓起猫,让这些争猫的人说一句明白话来。谁能说得出来,就饶了这只猫的命;如果说不出明白话来,那猫就得死。结果这些人半天都没有说出一句明白话来,南泉和尚手起刀落,这只猫就命丧黄泉了。从佛教的角度出发,杀生是最大的罪过,“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像南泉祖师这样的人物,那是一代禅门的宗师啊!按现在人的看法,那是活佛中的大活佛、法王中的大法王啊!这么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居然犯了杀戒,你说他这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赵州和尚是南泉祖师的徒弟,他当时不在,后来回到庙里,听到南泉老和尚干了这么一件“坏”事,就到老和尚那里去。老和尚问他,你怎么看这件事?赵州也不说话,把鞋脱下来顶在头上,转身就走了。南泉和尚后边就说:可惜当时赵州不在,若在,这只猫就有救了。
你说这是怎么回事?赵州和尚和南泉和尚这师徒俩,到底表演的是什么把戏?你能参得破吗?还有“归宗斩蛇”,归宗也是一代禅宗大师啊,在出坡劳动的时候看见一条蛇,他眼明手快,一锄就给斩成两段。一个外来的和尚就说,早听说你是大禅师,但你怎么这么粗野啊?结果归宗反问他,到底是你粗野还是我粗野?人家就说,那你为什么杀生呢?结果归宗说,你什么地方看见我杀生啦?哈哈,明明杀了生,转眼就不认帐了。归宗真的是耍赖皮吗?你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说实话,你只有明心见性了,真正体认到“诚者,天之道”,你才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是非善恶。真明白人就知道,原来南泉和尚、归宗和尚,才是真正了不起的大禅师啊!他们才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善良啊!一般人所谓的不杀生,都只是妇人之仁而已。如果大家想知道这两个公案的深意,就自己去好好参、好好在这个“诚”上面下一番功夫。
那么,既然外相不可靠,怎样才能体会这个真正的“诚”呢?这里就说两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做的事情,是好是坏自己清楚,别人是判断不了的。实际上,这个也只有“天知道”。所以六祖大师有一句话,“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不要拿着一把“诚”的尺子去量别人,量别人是量不准的,你根本不知道别人的行为是诚还是不诚、是善还是不善。这把“诚”的尺子,只是用来量自己的。
作为社会人,当然在基本的法律和人伦规范上,是必须要遵守的。然而,社会的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等等,毕竟是线条性的、框架性的东西,其间的细微之处、过筋过脉的地方,要真正落实到精神内部、落实到起心动念上才算修行。怎样落实?还是要用“诚而不欺”作为根本的标准。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我们把“择善”搞明白了,接下来就好办了。“择善”,就是选择和肯定自己内心那诚实不欺的本性;“固执之”,就是在“诚”的道路上坚决、彻底,一口咬住不松口。如果抉择出了什么是真正的“善”,那就要一门心思“善”下去,选择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就要固执、坚持,谁也不能动摇你,天打雷劈都不改变。用佛教的话说,这就是“定慧等持”,既有定力又有智慧。择善就是有智慧,有智慧才能择善;同时还要有定,不论是谁对你说东道西,都不能改变你用智慧所抉择出来的路线。这就叫定慧等持。大家要留意啊,这是佛教修行中不偏不倚、刚健中正之术,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说白了无非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定慧等持”的注释和方便权说。
“择善而固执之”,“择善”是前提,“固执之”是具体的行持手段。平常我们在课堂上讲传统文化,大家认真学习领会,这就是对我们智慧的熏陶;至于定力,还是要大家平日里下功夫。当然修定也有很多方法,只要注意力能专注一点,你参禅、打坐、念佛、持咒,其实都是修定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把一件事情坚持做到底,就是定力的一种培养。总之,“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修的根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