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辑《1978——1980年中国高校学生文学杂志篇目汇编》的启事


关于编辑《1978——1980年中国高校学生文学杂志篇目汇编》的启事

1978——1980年中国高校学生文学杂志篇目汇编》是我准备了许多年的一个题目,目前史料搜集工作正在进行,希望明年(2012年)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文本奉献给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重理论批评而轻史料搜集整理,这使学科建设较为落后。我现在进行的这个工作,一是来源于我当年的记忆,二是依赖我个人的收藏,虽然相当不完善,但我希望能把这个工作做成一个基础较为牢靠的学术资料,所以特别希望看到这个启事的朋友,能够为我提示相关信息,特别是当时一些普通高校学生主编过的文学杂志,不论是铅印、油印、手抄,不论出过几期,不论是什么高校,不论何人主编,只要是当时的历史,我都愿意保存和记录。

本书将完全依靠原始期刊编辑,凡涉及到的期刊一定要亲眼所见,目录搜集务必与原始期刊对读,以保证史料的可靠性。

陈寅恪为陈垣《敦煌劫余录》写序时曾指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源头本有两支,一为官方,一为民间,而民间的代表即当时中国大学生主编的文学期刊(加西单墙民刊),中国新时期及后来的主力作家、诗人、学者,如果仔细观察,何人不出于这些学生杂志?当时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的变革冲动?何处不出于这些大学生杂志?思想解放的声音,何种不最早出现于大学生杂志?凡此种种,都应当是中国新时期文学必须关注的问题。三十年过去了,我们有责任让当年普通的理想和创作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

 

我的联系方式:厦门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谢泳    邮编:361005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