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八里台得名及其他


八里台得名及其他

谭汝为

 

天津“八里台、七里台、六里台”这三个地名究竟怎么来的?

 

“八里台”处在南开、和平、河西三个区的交界地带,原是旧城外南部坑洼苇塘中的一块高地,后渐成村落,因距老城八里而得名。连通八里台、七里台、六里台的卫津路,约在1913年形成,初名“八里台大街”。1946年,因西侧的卫津河而更为今名。

 

《今晚报·副刊》19941227日刊载杨德华先生《八里台地名新考》。文章引《元史》29卷“泰定本纪”载:泰定元年八月躬诸王八里台。因元代译文无定字,八里台原称八里带亲王属地。八里带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侄孙,其封地在今八里台至六里台一带。八里台是八里带亲王属地之通称,并不指特定之楼台。杨文认为:六里台与七里台均未得出处,想是近代人以自八里台计算里程数推想得出。

 

查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二十五史》第九册7217页第四栏第23行,《元史·二九泰定帝记》:“八月……丁巳赐诸王八里台。”但杨文所言“八里台为八里带亲王属地,在今八里台至六里台一带”,惜其没能列举确切史料加以论证,仅可聊备一说,尚不足为确论也。

 

六里台处于南门外海光寺与八里台之间,作为地名,出现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这里是一大片开洼荒地,人烟稀少,仅有一所“中日中学”。该校以学习日语为主,由日本军方赞助开办。沈兼士、周作人等曾在该校任教。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校停办,校址移交南开大学北院。1952年院系调整,将该校址转给天津大学土建系,两年后又转给天津市工农速成中学,后成为天津师范大学北院。《天津地名志·河西区》影印《1952年河西区图》,就标明“六里台、吴家窑、佟楼、梁家花园、丁家花园”等地名。当时公共汽车八路,由天津东站始发,终点站即为六里台。推测“六里台”地名由来,因距八里台一公里而派生。

 

1952年,院系调整,北洋大学更名天津大学,由西沽迁到今址。当时新建校区占地1500余亩,水坑数百亩,东邻卫津河、卫津路,校区东门临卫津河有一座旧木桥——其旧址即今广电局对过的天津大学东门。19525月,天津大学新校区建筑开工。由于当时没有明确的地名,致使运建材车辆找不着工地大门,误将建材运到毗邻的南开大学。建校工程负责人在校东门木桥处竖立大木牌,上书“天津大学七里台工地”几个醒目大字。于是,“七里台”地名就逐渐叫响了。195210月,新校区建成,天津大学数千师生迁入。八路公共汽车终点站由“六里台”延至“八里台”,而“七里台”成为新站名。天津大学新印信封以“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七里台”为校址。不久,天津地图标出“七里台”,这个新地名就诞生了。

 

“八里台”是原生地名。“六里台”因距“八里台”一公里而派生得名。在“八里台”和“六里台”之间,再加上“七里台”, 顺理成章地形成了系列地名。

 

如今的卫津路,已成繁华通衢和交通枢纽,——

 

六里台:原师大北院,西行通总医院、和平路;东行通中医学院、电子商城。

 

七里台:天津大学、广电局、医科大学。

 

八里台:南开大学、新华书店、原师大南院;前行,通天塔、水上、体院、李七庄;左拐,通佟楼、南楼、日报社;右拐,通图书馆、王顶堤、华苑居住区及产业园区。

 

八里台、七里台、六里台——布局合理、指向性强的系列地名(同时也是公交站名)功不可没!

 

说到八里台,还得谈两座桥,一是聂公桥,二是立交桥。1900年,八国联军向天津守军聂士成部发起猛攻。聂士成坚守八里台桥,中炮阵亡,英勇捐躯。 1905年,清政府建聂公纪念碑,将八里台桥命名为聂公桥。2000年,市政府竖立聂公铜像,以资纪念。位于和平、南开、河西三区交界处的八里台立交桥,1985年修建,是天津首座三层互通式立交桥。八里台的两座桥,昭示传统与现实的交汇。

 

天津旧时有歇后语:“南门外警察——代管八里台的事儿”。当年出了南门,海光寺一带是连绵稻田,而六里台、八里台一带则是郊外开洼荒原。旧时南门外警察公署辖区最多延伸到海光寺一带。天津人埋怨某机构或某人管事过宽过滥,就说:“你是南门外的警察——还代管八里台的事儿!”

 

天津有两个“八里台”,一是南开区八里台街,另一个是津南区八里台镇。南开八里台,因距离老城里大约八里而得名。津南八里台,明代永乐二年(1404)成村,因地势较高,距大韩庄、大孙庄、巨葛庄各八里而得名。一个直辖市内,存在着两个同名的县级行政区划,毕竟属于消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