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需求实际上是在被冷落了,如何调控?
当今论坛上最热的话题莫过于反腐败和民生问题,而民生问题莫过于住房问题,中央政府在6年前就开始注意到“住房难”的问题,不断调整行政法令,实施各种调控政策,调啊调,一拨又一拨,周而复始已经有好几个回合了,媒体都用了“最严厉”三个字形容当今的住房调控政策,但这住房问题始终还是一个“住房难”,何故?
昨天,人民日报刊登了记者孙秀艳的文章:《楼市调控给百姓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带来更多希望——量力而行求安居》提出:“长线计划的买房人——先租后买也挺好”;“经济适用房的边缘人——想换个‘不用担心’的房子”;“有改善需求的置业者——期待楼市更平稳”
笔者反复思考,觉得这些想法都很好,例如去年年初北京市政府就提出非常明确的政策“低端有保障,终端有扶持,高端有市场”的思路,这个思路确实很好啊!但是为啥北京的住房越来越贵?为啥我住的二线城市住房也越来越贵?涨幅已经超过一线城市了。
人民日报有一篇来论:《“先租后买”不应止于提倡》提出:“实际上,不是非得买房,而是住房作为栖身之所的必不可少性以及价格不断攀升的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做出买房的‘理性选择’。而且,‘先租后买’的前提,是‘有房可租’且‘租比买划算’,如果租房不能变成‘买方市场’,如果房屋中介乱象丛生,租房便难以满足人的需求,‘先租后买’也就只能停留在观念上。”
回过头再看,我们说保障,究竟有多大的保障?我们说扶持,究竟有多大的扶持?我们鼓励“先租后买”,那么市场又提供了多少“有房可租”?而政府提供的区区保障性住房往往还是猫腻多多,甚至成了公职人员和富人的福利,这种保障又保障了谁?
保障,扶持,“先租后买”都是需要有政府做出投入,不仅是中央政府的那些投入,更不是地方政府的相应的配套资金就能奏效的。归根结底政府的投入远远不够,形成“住房难”是因为住房需求实际是在被冷落了。
经济学家成思危不久前说:根据审计署的审计,对18个省,14个市,38个县的审计,就有2万多亿,全国大概有多少现在没有准确的数据,据说有8000个投资平台,将近7万亿的这个债务。
这是相当危险的事情,不次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那么人们必然会问地方政府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地方政府重视的问题是地方经济的竞争力,都在发展“地方名片”上下功夫,所谓的地方“大手笔”,大笔的钱都花在这些地方。别的不说了,“名人故里”之争仅仅是其中一个缩影,这都要花大钱的。
这些年城市化步伐和进度加快,城市越来越大,高楼大厦到处都是,新开发的风景旅游景点不断涌现,城市越来越漂亮,而城市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住房问题是众多问题中最突出的一个。
前几天我在一篇帖文:《城市建设中的“浮躁症》中说了这么一段话:“古今中外,城市建设并不是越大越好,越快越好,而是越能首先考虑宜居环境越好,这就要优先考虑民生,有了这些就会有人来投资,经济也就会发展,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如果,不摆脱‘GDP’依赖症,做起来还真的很困难,往往也会南辕北辙了。”
城市发展了,可是人们居住的房子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这种城市有多大的竞争力?如果不首先考虑宜居环境,不首先解决人居住的房子,这个城市又有什么价值?即便经济发展得很快,积累的城市病,这个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就会让城市失去活力,最终也会变成死城。
世界上不乏有许多大城市值得我们借鉴,这些城市为啥总是具有活力?例如新加坡和香港,他们始终把解决中低收入住房的问题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工作在抓,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得到保障,城市就显示出它的生命力,而并不在于富豪们住的是什么房子,政府根本不管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这是由市场解决的。这样就不会出现房地产泡沫,社会也就会更加稳定。
最近有消息说:《一线城市去年房价涨超两成 二线城市“地王”频现》;《银行政策或悄然松动北京房贷利率再现7折优惠》;《一线城市工作二线城市买房 高房价中国上演“双城记”》,如果媒体上天天是这样的消息,住房调控实际上又在踏空,原因并不复杂,地方政府不舍得投入巨大资金,不能走出发展“城市名片”的模式,房地产调控永远无解——因为人的住房需求不能被冷落,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的重视。
二〇一一年一月七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