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跟中信出版社签完一个合同,三月份要出一本海底捞的书,这是这本书的序。从现在起,我每个星期要在此等一篇这本书的文章。
我 写 海 底 捞
2009年,海底捞的案例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上发表后,几个出版社相继约我写一本海底捞的书。可是我对写海底捞的书实在没把握,加之又忙,就一一回绝了。
今年初,我的老朋友《中国企业家》的编辑边杰,带着他的副总编李岷特地到北大找我,也要我写写海底捞,并提出他们杂志可以提供支持。
我动心了,给张勇打电话,要写这本书。
张勇很犹豫,他说:“海底捞现在已经名声太大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再出一本书,怕吹过了。”
我说:“你再想想,我过些天再给你电话。”
第二次电话,张勇同意了,但,他有三个条件。他说:“黄老师,要写就写一个真的海底捞。要把海底捞好的,坏的,问题与困惑都写出;只要是真的,我不介意。第二、写海底捞的书,我可不给你钱。第三、你写完了,我不审稿。”
我说:“好。”
于是,《中国企业家》给我派出大记者孙雅男小姐,一路陪我访谈,帮我整理资料。八个月后,这本书交给了中信出版社。
这本书真难写。
张勇不仅把海底捞向我全面敞开,让我采访了海底捞的所有高管,他还让我进入了他的家庭和他的过去;再加上他那一句“我不审稿”,就更让我的笔格外纠结。写这本书,让我领教了被人充分信任,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太沉重。其实,这就是张勇管人的方法,我着实地被他管了一次。
这本书完稿后,我开始嘀咕:是不是让张勇看看?万一我有什么地方写的失实或不对,给张勇和海底捞造成不好的影响怎么办?后来,我忍住了。原因是:这是我的书,是我看海底捞的视角。世界是个万花筒,海底捞也是一个万花筒,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图案就不应该同。
因此,本书如果对张勇或书中所有我提名或末提名的人造成不好的影响,我在此事先道歉。
写这本书的第二个难点是技术上的,按什么形式写?按小说写,写了三万字,就写不下去了。按报告文学写,开个头也卡住了。从企业管理研究的角度写,还不行。折腾三个月,真难受!最后是对写作一窍不通,我的老妈一句话,让我定下神了。我带79岁的妈妈去吃海底捞。老太太吃完后,出门说了一句“这些农村的孩子真让人感动!”
对,就把海底捞这些让我感动的事情写出来,管他什么文体!?于是,就有了这本62篇短文组成的四不像。
这本书面市,我首先要感谢张勇。他让我进入了他的世界,并让我肆无忌惮地探索!
还有张勇的母亲孙佳素,张勇的太太舒萍,这两位对张勇最重要的女人都向我敞开了她们的心扉。
还有张勇儿时的邻居詹荣祥婆婆一家,他们让我对张勇有了更历史的认识。
还有张勇年轻时代的死党和同学——同他一起创建海底捞的施永红,他的坦诚、大度和忍让,让我感动。
还有张勇年轻时代的死党和同学——至今在海底捞当采购大主管的杨滨,他让我这个55岁的,自以为知道人是怎么回事的人,对人又有了新的认识。
还有杨小丽这位四川女人——海底捞的唯一副总经理,她的故事让我太太哭了三次。
袁华强,海底捞北京大区的总经理,是他让我开始产生研究海底捞的兴趣。
海底捞的财务总监苟轶群,这位农民工为主体的企业中,最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他的思维和逻辑让我新鲜。
还有海底捞工程主管陈勇, 小区经理谢英和林忆。还有店长谢张华和朱银花等等。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让我对海底捞,不断有着新的认识
我还要感谢所有在餐桌上给我提供服务的海底捞服务员,每次吃饭,我的问题都会让他们烦不胜烦。
另外,我在书中引用了很多,海底捞公司内刊上刊登的故事,在此我向这些故事的撰写人和提供者,表示深深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过去九年听过我课的学生们,他们不仅给我提供了一个讲台,而且逼着我把中国商场实战案例课讲好。为了寻找更好的案例素材,我盯上了海底捞。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我要感谢我太太。她对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把第一道关。如果那篇文章没有让她感动,我就要重新琢磨;如果让她哭了,我就放心。
最后定稿于长春2010年12月17日,当天下大雪,气温零下23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