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掩盖下的退化现象


 

 

    中华文化是远古人类文明中流传下来最系统、最精准、最深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体系。太极阴阳、人体经络等理论学说所揭示的自然奥秘,远远超越了现代科学文明所能认知的高度(例如当代西方科学家所发现的“生命之谜”——DNA双螺旋结构,其实仅仅是对太极图的演绎和证明;“二进制”的发明乃至数字多媒体时代的开启,也无非是从大千世界中抽象归纳提取出阴阳二元、进而重新演绎复制出一个虚拟的映象世界而已;而中医经络学说至今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玄妙之门);另一方面,儒道释文化的社会学、人生哲学,也展示了和谐、高远的人文境界,至今仍是当代有识之士所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人生标杆。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跟古人相比,人类文明究竟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进一步(或者退一步)说,自然界的演变规律,究竟是在进化还是在退化?至少,我们不能因为时间在向前推移,就想当然地认定万事万物一定是在进步,也不能站在狭隘的功利角度认为物质享受的日益丰富就等于社会文明的进步,毕竟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种类正在不断增加、两极冰山正在融化、江河湖海正在污染、社会道德正在崩溃、全球经济正在衰退、许多企业正在倒闭……

    我们从小就被告知,人是从猿进化来的,自然法则是“物竞天择”、大千世界的各种生物是处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的,包括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进化和成长。于是就满怀好奇地憧憬,想象自己会进化成怎样的一个伟男子,结果却惊讶地发现,等在进化终点的是一个垂死的老头!从个体生命的历程来说,这到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还是退化的过程?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用大量资料证明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而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影响力之大,甚至迫使西方宗教界不得不把宣扬了上千年的“神造论”(上帝创造)改为“神导论”(上帝安排)。但是,撇开这种将一切责任推给上帝的自私逃避态度,还是有很多科学家对“进化论”持有异议,例如从解剖学的观点上讲,有更多的理由可以证明猿是由人演进而成的,因为人类的某些构造,比任何似人的猿类更为原始。这就又引发了一个有趣的思考:到底是猿“进化”成人,还是猿“退化”成了人?

    如果秉持“退化论”的立场,我们同样也可以发现很多的证据,例如远古恐龙的体型力量远远大于现代任何一种陆生动物、人类对外界的感知力和行动力远远不如其猫狗宠物;以种群的生存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这两项生物指标来看,越“低等”的生物(例如细菌)生命力越强、繁殖率越高。那么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这究竟算是进化还是退化?

    持进化论观点的人或许会反驳,认为人类比其他动物有智慧、动物比植物有思想,所以主体意识(思想)的发展是“进化”的主要特征;换句话说,智力水平的高低才是判断“进化”与否的标志。这样理解“进化论”,似乎更具有说服力,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所谓的生物“进化”,是不是仅指思维能力(脑容量)的发展?那怎样理解植物的“进化”过程、怎样解释动物的感知能力高于人类?又怎样看待远古文明(如周易、金字塔等)超越了现代人类理解能力的现象呢?

    不管主观上愿不愿意,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退化”现象同样广泛地存在于生物世界中,正如“衰退”和“成长”同样存在于社会经济、“老化”和“新生”同样存在于生命历程中一样。其实,中华文化的太极两仪理论早就为我们揭示了这个自然规律:道生一(太极),一生二(阴阳),二生三(阴阳两仪再加上转化规律),三生万物。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有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现代的表述方式称之为“矛盾论”和“辩证法”),因此进化和退化是同时存在于生物演进过程中的,“进化论”只有跟“退化论”结合起来,才能如实全面地反映出自然的真谛。

    “进化论”的发现者和拥护者,只看到了自然界以强胜弱的一面,却忽视了强弱转化的另一面,其结果是不计后果地求强逞强、片面推崇“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最终总是被新生的更强者同样地打倒,还是逃不出兴衰更替的周期轮回。而东方的古代智者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仅看到了让人高兴的“兴”、也不回避让人沮丧的“衰”;所谓万物有生则必有死,勘破生死的方能成“佛”(大彻大悟者)、跳出生死轮回。换句话说,有进化则必有退化,知所进退的方能成为智者,方能跨过兴衰的周期定律、获得更高境界的“新生”。

    这就是说,当我们能够正视被“进化论”掩盖了的“退化”现象,就可以抛开得失、悲喜的羁绊,从而探索和破解衰亡的秘密、进而悟出应对“退化”的法则——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浴火重生”的“凤凰法则”。

    “凤凰法则”的核心,我们可以依据太极的周而复始原理将其归纳为三条:第一,退化不可避免(与进化同样客观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第二,退化不是终点(是新一轮进化的起点);第三,退化到进化的过渡是一个颠覆的过程(向对立面的转化)。

    以人生为例:第一,人有生则必有死;第二,人在衰老过程中孕育和培养了新的生命;第三,前人的生命特征在后人身上延续,衰退的事物被新兴的事物取代。有人问:这不就是新陈代谢吗,怎么叫作“重生”?诚然,这就是“勘破生死”与否的差别了,作为单体的衰亡不可避免,但其血脉和种族仍在延续;如果没有后代,旧个体自然消亡,固然一切归零,所以繁衍和维护种族的安全传承是每一代人的天性和使命(即古人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即便某个个体没有直接繁衍后代,但在改善种族生存条件和环境、传扬生存智慧方面有所建树的话,其生命同样以一种新的形式留存于世。这种“重生”的意义,只有在“勘破生死”——改变普通的“生死观”后才能领悟到。佛家所谓的“圆寂”,就是指由生到死的一个周期将要圆满完成,旧的生命形式将要寂灭;所以,大彻大悟的智者能够平和乃至乐观地对待衰亡,因为知道新的生命形式正在开始。

    不过,“凤凰法则”所能教会我们的并非“勘破生死”这么简单(尽管很多人还不易做到),因为这是一个揭示了生存原理的法则;它不仅指导“如何死(重生)”,也指导“如何生”。从凤凰涅槃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知道有一个“浴火”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自主地消除和抛弃已衰退的部分,自觉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主动接收新的生命形式。

    进化的动力是生命的活力,退化的动力是惰性。当一个机体不再成长,衰退就是势所必然;当一个人安于现状的时候,其生命历程就开始进入老化阶段。想知道如何长寿吗?看看身边的儿童有些什么特征吧!新的生命总是充满了好奇、好动、勤于探索、勇于尝试,这些是衰老的对立面的特质。所以,主动抛弃既有的成见和积习,继续学习、保持行动、积极体验、不断自我更新,你就是一个不老翁。

    同样的,一个企业就如同一个生命体,成长和衰退同样存在于企业的生存历程之中。当一个企业成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定会面临同样的衰老问题:创业活力开始减退、故步自封不敢尝试、形式主义官僚作风等等大企业常见的毛病都会缠上身来,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想想新创企业时期是什么样的竞技状态、是依靠什么打下这个基业的?这个企业的生命力源于哪些特质,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还是服务创新,是勇于开拓、满怀憧憬还是团队精神,抑或是兼而有之?目标市场有没有衰退、新兴的细分市场在哪里?产品的生命周期处于哪个阶段、改进应在什么方面?利益来自于对外争抢、还是内部争夺?环境是红海搏杀、还是蓝海遨游?标杆是新的挑战、还是旧的荣耀?如果看清了这些问题,企业就如同“勘破了生死”,退化就有望变成蜕化(如蛹化蝶),通过二次创业、三次创业乃至N次创业的一再“浴火重生”,打破兴衰轮回的周期定律,实现百年老店的基业常青。

                                                    

201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