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是七成中小企业濒临亏损的加速器


  温州老板跑路让中国中小企业生存困境备受关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巴巴(中国)昨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小企业主们对于未来有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悲观的看法。72.45%的受访企业预计未来6个月没有利润或小幅亏损。

  对于我国眼下中小企业处境,用“四面楚歌”来形容比较贴切:对外,受到欧债、美债危机的影响;对内,受到国内货币政策紧缩的掣肘;从企业内部来讲,又遇到成本上升,订单减少的内忧外患。

  我们在承认中小企业,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其利润锐减,甚至濒临亏损的同时,笔者觉得,从客观上讲,垄断才是七成中小企业濒临亏损的加速器,更是扼杀个体经济的“罪魁祸首”。

  市场经济理论告诉大家,市场经济的主体应该多元化的,竞争的主体越多,表明市场经济越有朝气和活力。无论是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大都呈蒸蒸日上的态势。在美国,硅谷几乎都是中小企业,政府更是把中小企业称作是“美国经济的脊梁”。

  再譬如德国。这个被中国超越了超大型经济体,国人有脑海里,往往把它与西门子、奔驰、宝马、大众等国际知名大企业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在德国总数近400万家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99.7%,为全国创造着57%的GDP,贡献着近50%的税收,更解决了70%的就业,公司净产值占到全国总量的近一半。很难想象,离开遍布各地的中小企业,美国、德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就不会活力四射。

  与此对照,确实让国人惊诧。因为,美国与德国都是垄断组织出现最早的国度,而现在他们却注重中小经济的发展,把个体经济当作经济腾飞的引擎,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向良性方向发展。反观国内,国内个体户日渐萎缩,而垄断企业却一枝独秀,独占鳌头,并呈气吞山河之势。

  个体弱,垄断强,似乎没有太大的关联。但是,稍加分析,我们就会明白,强大的垄断企业在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小企业的生存空间,难道不会受到挤占和排斥吗?而且,我国的垄断不是充分竞争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背景下的垄断,难以创造出公平的竞争氛围。

  因此,笔者觉得,现在国家层面除对中小企业实施金融政策倾斜,启动减税计划,以及清理各种不合收费的同时,更需要在打破垄断行业上做足文章。惟有政府逐步排除垄断行业的利益干扰,打破垄断,才能让中国数以百万千万的人投身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才会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