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短期不会解体 2013年将遇真考验


  如何获得选民支持,让选民充分认识到“长痛”与“短痛”的利弊,将是未来欧洲债务危机能否有效解决的关键

  自2010年以来,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诸多“利好”与“利空”消息不断交织,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欧元区国家也正遭遇自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挑战。目前,市场上有悲观者甚至担心欧元区有解体可能。

  短期内,因欧洲央行提供无限流动性、欧盟与IMF的援助加大,以及德法元首更多的妥协与努力,市场对欧元区短期解体的担忧有些过度。欧元区真正的考验在后年,债务国与核心国之间政治如何博弈,特别是选民与政客间的矛盾如何演化,将成为决定未来欧洲债务危机能否有效化解的关键。

  欧元区短期内不会解体

  本次欧元区债务问题之所以越演越烈,很大程度上是由欧元框架尚不完善造成的。自欧元区建立以来,货币同盟缺乏财政同盟,一直是货币同盟的软肋,属中长期问题。从短期来看,通过欧洲央行提供流动性、欧盟与IMF援助加大,以及德法元首更多的妥协与努力,欧元区在今明两年内解体的可能性仍然较小。

  首先,本轮危机是财政危机而非货币危机,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仍然可充当救火员角色。例如,10月6日,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宣布了新一轮流动性释放措施,欧洲央行将向受困银行提供两次一年期低息融资操作,并进一步购买400亿欧元担保债券。同时,特里谢还表示,欧洲央行将无限量地向银行提供流动性,直至2012年7月。

  其次,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正在不断扩容。今年7月,欧元区各国领导人通过了EFSF,即总额为4400亿欧元(约合6341亿美元)的救助计划,并允许EFSF干预一级和二级市场,以及通过给予政府贷款向金融机构注入资本金等。同时,降低贷款利率和延长还款期限的优惠还适用于为爱尔兰和葡萄牙提供的贷款。目前,德国议会顺利通过上述议案,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

  第三,在欧元区,无论是债务国还是核心国,都显示出了维持欧元区的决心。例如,10月9日,德国总理默克尔与到访的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柏林会晤时,释放出强烈的合作信号——不仅在备受市场关注的银行注资问题上达成共识,还同意联手推出欧债危机综合治理方案和欧盟法律框架改革动议。希腊方面也表态,将完全履行2010年以来的所有承诺,以换取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近期,希腊推出了包括提高房产税在内的补充性经济紧缩措施,以获得应对债务危机急需的贷款。

  政治是最大困扰 欧债风险在后年

  尽管核心国首脑已就欧债问题表示出了极大的妥协与努力,是个积极的信号。但欧元区未来是否能共度难关,仍面临来自各国选民的挑战,而这一政治风险可能将于后年集中体现。

  德国选民对救援一直持异常排斥的态度。当然,这种心态可以理解,过去十几年间,德国选民节俭开支,缩减了福利与工资薪酬,而希腊与西班牙等国的人民,却一直享受着工资快速提升与优厚社会福利带来的好处。经过长期努力,德国选民刚刚苦尽甘来,却要用自己辛苦所得拯救一贯享受的其他国家人民,心理上也很难接受。9月19日,默克尔领导的党派在柏林选举中再次败北,主要原因是德国选民反对默克尔向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国家提供大量资金援助。两年之后,德国新政局能否继续向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希腊方面,尽管债务国家的政客们为获得救助,不得不同意一定程度上缩减开支,但经济缩减政策看似有些“不切实际”,超出了希腊的承载能力,能否真正实现面临很大疑问。而削减赤字也遭到一贯享受高福利选民的强烈反对,他们不愿为过度开支付出任何代价。罢工事件更是屡见不鲜,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可能面临更大风险。

  综上所述,短期内出现的诸多积极迹象,表明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较小。但从长期来看,欧元区未来是否能共度难关,将分别面临来自债务国与核心国的政治风险。如何获得选民支持,让选民充分认识到“长痛”与“短痛”的利弊,将是未来欧洲债务危机能否有效解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