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国经济被“撤空”


  最近,有媒体报道,一部分美国企业撤出中国回美国办厂。其中,福特汽车公司宣布把1.2万个工作岗位从墨西哥和中国迁回美国。有美国的研究机构的研究发现,最可能回流美国的制造行业包括运输工具、电子设备和器械、家具、塑料和橡胶制品、机械、金属制品和电脑。这些类别的商品占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将近70%,年均耗费美国消费者大约2万亿美元。美国权威行业研究机构供应管理协会(ISM)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美国制造业活动连续第26个月扩张,增速比上月略有提高。

  美国企业撤回的原因是美国的成本与中国的成本差不多。中国的成本究竟高在何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商学院院长W.P.凯里说:“随着中国日渐成熟,生产成本上涨,向中国行业转移(然后向美国出口)的吸引力将开始减退。” 一家美国研究机构的哈罗德西尔金说:“大约10年前,我们开始外包器械、计算机等占美国制造业相当比例的诸多产品。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因为中国正快速涨薪,而美国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4倍。”

  如果上述原因属实,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面临着从未有过的被“撤空”的风险。

  由于中国的成本上升,导致低端产业的企业向其它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如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将成为中国一些低端产业企业转移的重点地区。然而,在中国的美国企业却要撤回美国,却有些出人意料,不管怎么说,一旦美国的企业撤出中国回美国,可能发生骨牌效应——其它外资企业也纷纷撤出中国。

  当然,不是说外资企业撤出后,中国就活不了。但问题是外资撤出会带来什么影响,撤出中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值得我们思考和应对。

  中国境内企业成本上升的原因全部真是由于涨薪所致吗?不是。只是老问题没有解决,又出现新问题而已。老问题是什么?其中之一是审批。现在来看看媒体报道的有关审批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成本。有媒体报道,从2001年至今,经过对我国行政审批项目的多次清理,国务院各部门以前多达4000多项的行政审批项目,已经减少到2000多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指出,“表面上看,我国行政审批制度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取消审批事项,但实际上,企业负担并没有减少,政府官员通过审批途径的‘寻租’合作愈演愈烈。” 在四川,备齐一个水电站的核准手续,要取得20多项行政许可,需要不同部门逐个审批,需要一个由公司副总牵头的团队跑上3-5年,盖无数个章。有时候后面的行政许可审批还没完成,前面的行政许可手续却已经过期,企业还得再重新办一遍;在甘肃,某工厂要建一栋高层住宅楼,从立项到开工,跑了38个部门,审批32个环节,交了13项费用,历时整整两年。有业内人士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就提出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2004年《行政许可法》出台后,却仍然无法突破制约其深度推进的“瓶颈”问题。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表示:“行政审批已经变成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怪胎,它使经济活动成本大大上升,而迄今为止我国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依旧是形式大于内容,未能触动根基。”

  据有关人士介绍,中央的要求因此往往被自身部门的利益取代,可以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把很多审批事项分解成很多小项,关键的、核心的不取消,取消的都是细微的、不重要的,导致很多地方改革成效并不显着。

  以上仅是不科学的行政审批给企业造成的巨大成本,还有很多方面的成本,如过高的税收、行政摊派等,也同样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这些成本如果不降下来,别说外资企业要撤出,就是本土企业一旦有机会也会溜走。所以,中国的经济环境仍然需要下大力进行改善,真正降低企业成本,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避免出现被“撤空”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