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戴贫困帽又戴百强帽的原因何在?


        
古时候,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为了多卖产品,提高利润,一边推销矛说,他的矛无比锋利,无坚不摧,又一边推销其盾说,他的盾无比坚硬,刀枪不入,于是闹出了自相矛盾的笑话。
在利益面前,现实版的自相矛盾仍然在上演。这不,对照国务院扶贫办新时期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在中郡所今年发布的百强县榜单中,竟有17个属于国贫县。其中,陕西府谷县等3国贫县入围全国百强县()”,河南固始、重庆开县等14国贫县进入中部百强县()”“西部百强县()”榜单。
既为贫困县,何为百强县;既为百强县,又何为贫困县?现实情况却是有17县既不脱贫困县的帽子,又戴着百强县的帽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呢?不外乎两种原因:
一、相关部门懒政。在新时期,为了推动地区的均衡发展,国家及地方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了贫困县标准,凡经济社会不达标被戴上贫困县帽子者,皆可享受国家及地方的扶贫开发补贴或扶持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贫困县标准在变,实际的贫困县也应发生变化,有的贫困县脱贫致富了,有的非贫困县却跌落入贫困县笼子里。也就是说对贫困县的管理应该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相关部门应该每年年底对贫困县进行考查,脱贫的要及时脱帽,跌入贫困县标准以下者也要及时戴帽。
发生贫困县又戴百强县帽子的情况,说明相关部门在确定贫困县之后,未深入跟踪下去,未对贫困县进行动态管理。“一朝确定贫困县,年年皆为贫困县”这是相关部门懒政的具体体现。
二、双轮利益驱动。
贫困县虽名声不好听,却有大实惠,国家及地方有各种补贴或倾斜政策。对于贫困县执政者来说,正因为有贫困县这顶帽子,更易凸显其所干出的政绩。在以政绩论英雄的情况之下,贫困县(纵使已脱贫的贫困县)谁也不希望脱帽。一来,可以依托贫困县这顶帽子得到扶持政策支持,二来,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贫困县纵向比较,更易凸显其政绩。
贫困县执政者为了宣传其工作业绩,积极地参与百强县的评比活动,当然不少有实力者就被评为了百强县。戴双顶帽子的执政者极易得到提拔。正因为贫困县既有政策支持又有执政者易提拔的双轮利益驱动,所以才没有哪个贫困县主动申报脱去贫困县的帽子。
综上所述,相关部门的懒政及贫困县的双轮利益驱动造就了既戴贫困帽又戴百强帽的自相矛盾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