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


 中风即脑梗塞、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疾病,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的特点。西医学的发展使中风病的诊断和抢救水平明显提高降低了患病死亡率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语言及认知等功能障碍特别是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能力,成为中风病康复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西医学目前仍没有成熟的治疗手段,只能在所谓的中风病康复阶段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子,用中医针灸来来弥补治疗的不足。

      首先说说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机理。自从CT检查广泛应用以来,为临床判断中风病变性质、部位、程度及预后提供了有利手段,同时也为针灸治疗中风的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经统计学分析中风患者CT显示病灶大、受损重、占位明显脑室受压者,受损脑细胞功能恢复及功能代偿能力差,其针刺疗效欠佳,反之针刺效果较好。血液粘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引起脑局部组织坏死目前普遍认为导致中风病的主要原因。有学者实验证明针刺治疗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其中以全血比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还原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改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随着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瘫痪肢体逐渐恢复在头顶颞前、后斜线,顶旁一、二线,颞前线针刺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观察表明头皮针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有明显改善作用,而对出血性中风偏瘫改善不明显。证明针刺有疏通经脉、调理气血的作用,改善机体内结血瘀的病理状态,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脑血流图是一种反映头部搏动性血液状态的方法,它能客观判断血管的弹性、紧张度以及外周阻力等,是临床作为测定脑血管机能的手段之一。近年来绝大多数研究表明:针刺能使中风患者病灶侧波幅增高、脑血液循环改善说明针刺能改善脑动脉的弹性,使其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改善了脑部供血和病灶周围脑细胞缺血缺氧状况,促进了中风病人的康复。有人认为脑电图动态改变对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针刺能使脑电图α波幅增高,δc/s慢化波改善,异常βQδ波减少,调幅、调率、对称性改善,各项指标逐渐接近正常水平,尤其是对中风合并多发性脑梗塞痴呆患者针刺后脑波波平趋于增快,波幅趋于增高,α波指数明显增多,β波指数趋于增大,而Q波指数稍减少。说明大脑皮层兴奋性有所提高,可有效地改善病人的智力和记忆力证实了针刺能调节中风患者皮层的抑制状态,以增加其代偿功能,促进患者脑电活动的有序化,提高和改善了皮层细胞的基本电活动,使中风患者的临床症状迅速好转。有人通过对脑梗塞患者观察,发现全血粘度、细胞电泳、血沉、纤维蛋白原、FDPβ-脂蛋白、胆固醇等均明显高于健康组,血清HDL—C却明显低于健康组。经针刺治疗后血清HDL—C明显升高,β-脂蛋白、动脉硬化指数明显下降,纤维蛋白原及全血粘度、静脉血氨均较针刺前下降。说明针刺后能明显影响血脂代谢,并调节其比例,使纤溶系统趋向稳定针刺具有调节血清脂质代谢作用其中T辅助细胞明显升高,T抑制细胞相对下降,而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针刺治疗能改善微循环从而有利于病变部位组织血液供应,建立侧枝循环对脑缺血后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减轻脑水肿,减少梗死体积。针刺可抑制缺血性神经元凋亡,提高缺血后脑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合成或释放。

      临床上对于中风针灸治疗的时机问题存在不少争议,好多医院仍然采取的是发病早期药物治疗,到了所谓的“恢复期”、“稳定期”、“康复期”、或者说“后遗症期”才“配合”中医针灸,这种治疗模式我认为是不科学的。前面我们已经就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机理进行了介绍,从中可以得出:针灸疗法作为一种适宜的外周刺激通过针特殊的外周感觉传入方式调整神经反射环路中各个神经元的兴奋性实现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和功能代偿从而恢复正常的运动模式从整体上调节人体机能。也就是说只有在最佳的时机采用针灸治疗才会得到最佳疗效,不致延误病情,使患者的后遗症减少到最小。大多数临床文献证明:对于缺血性中风早期的针灸介入能尽快促使血脉通畅恢复血液供应减少因缺血而致的脑神经组织的麻痹、坏死。研究表明中风起病两周内病侧大脑半球自动调节功能丧失整个半球血流量减少脑局灶性充血或缺血区容易发生局灶性血管麻痹现象此时用化学药物使正常脑组织扩张血管血流反而从病灶区分流入其他周围正常脑组织以致病灶区加重缺血形成所谓的盗血现象。对于出血性中风的针灸介入时机多数医生持谨慎态度一般认为在发病急性期处于抢救阶段时针灸不宜立刻介入在生命体征平稳后5天针灸才可介入而且选穴时应注意避免选用敏感性太强的穴位手法宜轻柔刺激要轻以免使患者紧张而引起血压上升。古人云:“急则用针缓则用药。《针灸大成》也说:“凡中风跌到卒暴昏沉急以三棱针刺十二井穴。可见古人主张脑卒中针灸早期治疗因传统中医学并无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风之分所以针灸治疗中风是不择时机的脑出血本身引起的死亡绝大多数在发病的早期,该类患者的治疗关键是在急性期降低病死率和提高治愈率有效措施针灸在急性期采取也是无可厚非的。位都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合理的治疗不会引发出血或进一步加重或再度出血因此中风病患者急性期只要是生命指征平稳,意识清楚,病情稳定就应该尽选用针灸治疗,针灸越早其预后效果越好,特别是越早接受头皮针自主意识恢复就越,后遗症也越轻、越少,疗程就明显缩短。对于那些经络敏感患者在头皮针刺时往往就可以立竿见影的效果。早期进行针灸治疗可有效阻止病情继续发展,提高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与代偿能力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加快自然恢复过程,缩短病程,为日后功能的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风偏瘫是高级中枢丧失其对随意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位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软瘫期弛缓性瘫属中医学痿证”,瘀血痰浊上瘀于脑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为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患侧肌肉处于弛缓状态治疗应尽早而且刺激手法可稍重些,以尽快促进患肢肌张力的产生使处于休克或休眠状态下的脑神经细胞觉醒抢救大脑半影区建立侧枝循环提高肌张力为目的。该类患者选穴主要集中于手足阳明经、足少阳及督脉四条阳经。常用穴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外关、环跳、三阴交、太冲、悬钟、手三里、解溪、昆仑、内关、百会、风池、风市、委中、极泉、阴陵泉、风府、太溪、伏兔、丰隆、髀关、后溪、尺泽、血海、大椎等。当弛缓性瘫移行至痉挛性瘫痪期时出现上肢的屈肌和下肢的伸肌共同运动时引起的肌痉挛模式上肢的屈肌为抗重力肌主要为上臂的内收肌群内旋肌群肘关节的屈肌群前臂旋前肌群腕和指的屈肌群均分布于上肢前、内侧表现出上肢屈曲、内收。下肢的伸肌为抗重力肌主要为膝关节的伸肌群大腿内收肌群踝关节的内翻肌群和跖屈肌群均分布于前、内侧。从前、内侧为阴后、外侧为阳的概念上说此种表现属于阴急阳缓”。由于中风致瘫从发病起随着病程的发展肢体出现不同的功能失调状态在经脉的选用上也应有所不同。任何疼痛刺激都可以引起屈肌、伸肌的回缩反应表现出屈肌、伸肌的有关痉挛在偏瘫痉挛期应利用拮抗收缩交互抑制主动肌的痉挛故治疗时以上肢拮抗肌群穴伸肌群穴为主配以上肢痉挛肌群。下肢拮抗肌群穴内收屈肌群穴 )为主配以下肢痉挛肌群。选用集中在手足少阳经、手阳明经及足太阳经四条经脉。其中上肢以手阳明经、手少阳经为主配以心包经。下肢以足太阳经、足少阳经为主配以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通过阴阳经调节缓解阴急阳缓状态。常用穴位有曲池、阳陵泉、合谷、外关、三阴交、委中、手三里、血海、足三里、环跳、太溪、照海、尺泽、阴陵泉、大陵、天井、伏兔、内关、极泉、阳池、曲泉、悬钟、殷门、解溪、臑会、髀关、申脉、承山、风市、昆仑等。在临床治疗时,遵循取穴宜少不宜多的理念交替使用这些穴位一则可减少对同一穴位的不断刺激产生疲劳性再则可减少病人的痛苦在此基础上再配合辨证施治必然取得更好的疗效。偏瘫痉挛期除体针外选取头针、眼针治疗效果也是不错的。

      最后再说说中风患病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是否可以扎针?笔者认为高血压I期(血压在140159/9099mmHg,此时机体无任何器质性病变是可以大胆针灸;高血压160179/100109mmHg),此时有左心室肥厚、心脑肾损害等器质性病变,但功能还在代偿状态当谨慎针灸;高血压180/110mmHg以上),此时有脑出血、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病变,已进入失代偿期,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绝对禁止针灸。针刺可以治疗糖尿病。但在糖尿病急性代谢混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高渗昏倒时糖尿病并有皮肤传染、溃疡者饥寒、疲惫、精神紧急时不宜针灸。还有就是对糖尿病人针刺前一定要严格穴位消毒(尤其是四肢远端),针刺应避开血管。牢记唐代医家孙思邈之训:凡消渴病经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则于疮上漏脓水不歇,遂成痈疽!!    

                                             201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