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货币政策局部开始放松,一些地方在房地产方面的限购政策也开始动摇之际,虽然CPI出现了连续两个月下降,但保持在6%以上的数据根本不能说明通胀已经得到有效遏制,而一旦货币政策及房地产限购出现阶段性放松,通胀预期将再次“雄起”。对货币政策会放松的担心基于目前并不太好的经济数据,据国家统计局近日报告,三季度中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33.4点,比二季度回落2.2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9.4点,回落3.0点。9月CPI数据当中,城市上涨5.9%,农村上涨6.6%,这说明城市消费比农村消费下降得快,消费减弱首先从城市开始。由于城市和工业位于经济前沿,对经济预期的反应最为敏感,所以工业和城市主打的市场一旦衰弱,将影响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期待。
无论找多少种理由,货币市场不应该有所放松,国家最近在中小企业减税方面又增加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果再能够削弱国企的垄断竞争强度,给中国小企业一定的空间,货币政策就能够有效的稳定下去,否则货币政策一旦因“中小企业日子不好过”为理由而开始放松,最先受益的不但不是中小型企业,而且会让中小型企业的日子更加艰难。大型国有企业处在金融货币资源的最顶端,货币政策一旦放松,大型企业的竞争力就会迅速加强,中小企业就更加没有空间和出路了,更何况消费者还要承受由此带来的更多的通胀及通胀预期。
目前的选择并不是紧紧盯住通胀数据,市场资金的流向目前正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爆发在温州的金融事件说明很多闲置资金正在寻找更加灵活的出路,这些资金可以承受高风险,其目的也是博取高的受益,可是当这些资金发现高风险所承受的高收益慢慢成了一种只承担高风险的游戏,资金有可能回归正常的投资渠道。中国开始试验地方债,这种债可以吸纳更多的流动性,这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随着欧洲债务引起的全球经济停滞的情况,大宗商品价格涨幅降低,买入时机逐渐出现。在信用泛滥的时代,信用是很不值钱的,欧债面临的是希腊违约,这说明国家信用也是不可靠的,大宗商品是非信用类资产,此消彼长道理投资者应该明白。
投资者可图一时之快,参与风险较高的市场,这无可厚非,皆为利往;但欲图长久利益,对冲目前再次掀起的,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的风险,就需要买入能够长期对冲这种风险的品种,以免丢了西瓜拣芝麻
全球货币再宽松 欲图长利买入大宗商品
评论
2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