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洋人之“印象中国”


  在西方一般人的印象中,当代中国与中国人多半是不可思议的。最初是些不可思议的“共产主义者”,后来给便宜地难以相信的“中国制造”所替代,而近年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过后,似乎又在蜕变为“可怕的商业竞争者”与“闹哄哄的旅行、拍照与购物者”的大杂烩!

  上世纪80年代末第一次出国去英伦求学,听一位女同学讲,她的房东太太咋一看到她时,上下反复打量着她并问道,“你是不是中国女孩儿中个头超高的?”她回说自己勉强1米6,在中国并不算高。并问其何以此问?房东太太说,刚看了部中国电影,那上面的“‘沉默女孩儿’个子特低,特小巧!”因此她的印象中,中国女子个头儿似乎都不高!更有甚者,有同学带了瓶“二锅头”想请英国同学喝,有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道,“是不是那种发酵时加了便溺的红色伏特加?” 后来与同学去剑桥一处民居街区闲逛,经过一户人家门口时,一位五、六岁的男孩儿跟我们打招呼,“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我们说是中国人,并回问,“你知道些中国什么?” 男孩儿随口回说:“很大、很大的国家!”“还知道些什么?”“长城……邓小平”,还有吗?男孩儿憋了半天蹦出一句:“中国人头上戴着那种红红尖尖的帽子,……后面留个猪尾巴辫子”。……听了令人啼笑皆非!

  然而要知,这些确是一般英国人印象中的中国,这还是在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结束时的事儿!不用问,这些粗浅而不无扭曲的印象,显然来自那时风靡一时的中国电影,外加西方电视新闻。后来才知,我们初到英伦前后,英国“独立电视台”刚刚搞了个“中国电影季”,每周都放一两部中国电影,其中打头的是那几年风行一时的田壮壮、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们的电影,包括了《黄土地》、《红高粱》以及《末代皇帝》等等。

  五六年后再赴英伦,与朋友下榻于莱斯特一个小酒馆,住宿费是包早晚餐的。后来发现,晚餐天天都是那种“港英式”盖浇饭:一盘白米饭浇一层肉类与汤汁的混合物,一点儿青菜也不配。我们提出这太简单了,并说我们在中国最差的晚餐也得一荤一素两个菜。酒馆老板以怀疑的眼神问道:“你们在中国吃得比这还好吗?” 外加一句,“我了解过,你们中国人就吃这种饭!”潜台词是:中国没得吃的,有肉和米饭吃就不错了!后来闲聊中才知,那个老板的“中餐信息”一半是从BBC的节目上看来的,一半是从他的香港朋友那里聊来的,而那位香港人所说的情形,显然系改改开放前的记忆!都可谓老掉牙时代的中国生活了!

  本世纪初赴牛津访学小住期间,常去一家小酒馆喝酒聊天,有次听到一位刚去中国溜了一圈儿的英国小伙儿在给一帮人海聊他在中国的经历:“上海的酒店、饭店那个服务……难以想象地好!很难让人与‘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价格又出奇地便宜……”。还称曾坐了三天两晚火车去云南,说一般中国老百姓生活似乎并不差!坐火车的经历更令他称奇,说火车虽很拥挤,但旅客们像家人一样,拿出水果、卷烟甚至火腿肠分享。“开饭时节,差不多人人都用开水泡那种50P(五毛英镑)一盒的方便面……,中国人待人特友善!……”周围的年轻人听得半信半疑,不时拿出电视报道的中国“负面料”发问,那位年轻人不耐烦地把手一挥回道,“不信自己去中国看去!”

  看得出来,英国普通人对于中国的许多印象,多半是扭曲的,多半源自媒体,其中电视首当其冲!就这个视野来看,我很赞同一种说法:一个电视频道,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视频道,无疑是一国大众观察现实世界的一只“眼睛”。实际上在我们的时代,西方普通人对于中国的了解,最多的是借助电视的,较小的部分是借助别的媒体的,而最小的部分,则是实地观察,但多半带有“走马观花”特点。就这个意义而言,“浙商”叶茂西以海外并购方式打入西方主流传媒系统,且立志为其植入“中国元素”,既是一桩具有战略眼光的“走出去”选择,也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选择。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民族之间的轻视、仇视直至对抗,多半因彼此隔阂、误解与政客们的恐惧而生。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常常扮演着“萧何”的作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既可消弭民族间的误解,又可给误解添加某种“催化剂”,推波助澜,进而导致政治家们愚蠢而错误的决断!虽然西方主流媒体宣布的宗旨是客观公正,但要做到则很难上加难。若将每一个电视台比作一只只“大众之眼”,则对同一件事物,每只眼所看到的多半是不同的。因为电视镜头是由活人控制的,人天生下来看世界彼此就有差距。相信上世纪补外语看过《新概念英语》的朋友记得,书中有篇文章说,有专家做了个实验,让六位学生同时从临街的一只窗户望出去一分钟,而后拉起窗帘问问他们都看到了些什么,结果六个同学说出来的都不一样!有人说对面的店里进了一位顾客,有人说大街上有自行车经过,还有人说地上有件小金属发亮……。当然他们说的全都是真的,也全是在同一时刻从一个小窗户所看到的!但差异如此之大。差异实际上源自每个人眼光“底色”不同!西方媒体也是这样,其“底色”全是西方色彩与偏好,对于中国看法自然会扭曲的,加入点儿“中国元素”无疑具有某种“校正效应”!就这个意义而言,浙商叶茂西的理念及其“走出去”实践,有助于校正西方大众的“中国之眼”。而其最终效应,则多半与他所掌控的那个媒体的英文牌子涵义不谋而合,即所谓“推进器”(Propeller)效应,在增进西方大众了解真实中国,进而发展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某种“推进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