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收费公路“哭穷”别乱了治理“方寸”


  公路收费乱象,怨声载道,治理公路乱收费,既要化解经济问题,更要深度治理。越是在这个时候,清理整顿工作越是要警惕“软抗”,不能向“软抗”让步,否则就是在为一些地方交通乱收费买单,为一些错误决策放行,最终毁了治理大文章。

  全国收费公路专项清理第一阶段摸底调查已结束,12省份公布了收费公路摸底调查结果,累计债务余额7593.5亿元。其中,江苏最高,累计债务余额1338.1068亿元。7593.5亿元还只是12省的数据,倘若全国汇总,那么数据还要翻个跟头。

  就高速公路收费情况公开相关信息,值得肯定。但是站卡多、收费高、态度牛的收费公路竟然还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角色,还清债务时日渺茫,实在令人难以相信。交通部规定40公里设一收费站,而有些地方政府规定,高等级公路每20公里甚至更短路程就可设1个收费站。这种“巧取”竟然不能“养活”自身?12省收费公路去年一年的收费额就达1025.7亿元,历年积累下来,也是个天文数字,还清债务根本是小菜一碟,然而时至今日债务仍然只见冰山一角,岂非咄咄怪事。因此,不能光公布债务数字,还要公开细节信息,公开收费额的去向,不然,你这数字就很难服众。

  目前,12省份公布的内容主要有《收费公路信息公开表》和《收费公路主线站点分布图》两项。《收费公路信息公开表》包括收费公路里程、主线收费站、投资情况、债务情况以及2010年度经营情况几个大项。但是,这其中定然没有公开那些灰色的事务。从现有材料看来,“养人”和“挪用”,耗“费”无数。

  6月10日,南方周末披露,以依靠公路收费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宁沪高速,逾九成员工的学历没有达到大学本科,但其人均税前收入达到10.5万元。

  5月22日,北京日报披露,洛阳百公里公路“养活”400人,专家称人员“显然过多”。而2008年,国家审计署曾对国内18个省市收费公路进行了审计。结果发现,18个省市政府和交通部门将应专项用于还贷的通行费收入291亿元改用于其他项目。财政性资金投入经营性公路形成的国有股权收益及转让公路国有资产取得的转让收益中,有58亿元遭闲置或被挪用,根本没有用于公路再建设或偿还贷款,17.9亿元被挪用于建楼堂馆所、投资股票和对外投资,用来还贷的钱不及收到的过路费的1/10。去年,北京还20.6亿元,但其中贷款本金只有0.5亿元,偿还利息20.1亿元。此外,“高速公路建设大跃进”也成无底洞。

  事实证明,收费公路之“穷”,只是表象,甚至是假象。建设速度越快,投资越大,负债越高,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高速公路公司谁都不会满足于做收费还贷这笔账。据统计,全国有19家主营业务包括路桥收费项目的上市公司,约有七成公司在2010年路桥收费项目上的毛利率超过50%(6月22日财新网)。既然不穷,巨债何来?是不是玩金蝉脱壳之计为抗拒公路收费清理制造借口?

  自6月14日五部委联合召开全国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会议,决定开展为期一年的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起,已经过去4个多月。然而效果不显。年内,交通运输部三次针对公路乱收费问题进行表态,五部门行动更带来“中国全力治理收费公路”新气象。

  这种局面对地方的压力骤增。此时,公开反对自然不行,而表面上令行禁止,实际上却在为继续不合理地收费寻找借口,已成为缓兵之计。

  现时,有两种现象需要明辨:一是“抗命”之胆真实存在。新华社曾曝光浙江台州椒江大桥、河南郑州黄河大桥等4个路桥收费站超期收费等情况,而时值五部委清理公路不合理收费期间,4个收费站照收不误(6月21日《京华时报》)。二是拿债务说事,故意报忧,是最佳的“软抗”之器:不是我不想取消收费,实在是债务缠身,贷款要还,不收不行啊。

  越是在这个时候,清理整顿工作越是要警惕“软抗”,不能向“软抗”让步,否则就是在为一些地方交通乱收费买单,为一些错误决策放行,最终毁了治理大文章。

  对公路收费乱象,可谓怨声载道,治理公路乱收费,既要化解经济问题,更要深度治理,不仅“卡”住收费之关节,更从其“后花园”包抄,清除灰色甚至腐败领域,以回应民意。南方周末所披露的有关路桥上市公司,高管和主管部门的处长们竟然“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怎不叫人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