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前期的磨合和冲突,KUKA——这家来自中国浙江的沙发公司已经越来越“荷兰化”。
墙壁上是醒目的红色“KUKA”字样logo,门店里摆满了数组“洋气十足”的欧式沙发。“在荷兰,我们现在有7家这样的门店。”顾家工艺荷兰分公司的销售总经理Cees van Schip自豪地向《中国经营报》记者介绍。
这位大个子、高鼻梁的荷兰人已经为他的中国老板服务两年有余。在顾家工艺荷兰分公司,像Cees这样的本土员工还有30多名。这几乎接近其员工总数。
“现在我们是按照自己的理念做市场。”Cees说。经历了前期的磨合和冲突,KUKA——这家来自中国浙江的沙发公司已经越来越“荷兰化”。
漫漫“出国路”
和活跃在长三角的不少企业一样,顾家工艺从很早就开始尝试“把生意做到国外去”。
从前期OEM、ODM,到寻找品牌合作、和国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再到后期的独立品牌打天下,顾家的漫漫“出国路”是一批中国类制造企业出口探索的缩影。
这其中,进入欧洲市场的不易让顾家至今印象深刻。
“因为在欧洲想要做家居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沙发这类产品都是要求非常高的品类。”Cees介绍。
在2008年前,顾家在荷兰主要通过代理商销售。随着发展的逐渐深入,顾家在2008年初和一家荷兰的品牌店铺lucky-leather成立了合资公司。但是这家合资公司仅生存了1年。Cees称这是因为“双方之间存在着经营理念上的差别”。
德恒律师事务所的一位合伙人告诉记者,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扩展进入新市场的开始阶段,往往会采用合资公司的方式,因为这样比较方便业务的熟悉和开展。但是发展进入正轨以后,大多都会渐渐演变成独资形式,“这会更方便管理。”他说。
顾家在荷兰的发展也是如此。2008年11月份起,顾家正式独立运营,直接向位于中国浙江杭州的顾家总部负责。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如今顾家在荷兰已经有7家直营门店,它们都是顾家的独立品牌店。
不仅如此,顾家还一直坚持从生产到设计再到运营都独立完成,“独立品牌意味着我们在市场竞争和运营上存在很大的一个空间。”顾家工艺的一位副总裁如此解释。
至少目前看来,以上策略让这家来自中国的沙发公司在欧洲的生意顺风顺水。
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家居行业受到了波及,顾家在荷兰的经营也受到影响。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相信接下来会有比较好的转机”。Cees说。
虽然荷兰公司目前销售额不大,在顾家一年3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中,来自国际市场的销售为1亿美元,这其中欧洲仅占20%~30%。不过,顾家对于未来信心满满。按照计划,顾家在荷兰将会发展20家直营店,并通过在荷兰的公司辐射到欧洲其他国家。
本土化“演进”
Cees谈及过去,印象最深的就是来自管理理念的冲突。
当时,他需要向中国总部就欧洲市场运营做很多解释。比如中国的顾家门店里往往会有导购贴身服务,顾客进入后会一直跟随和推荐产品。当中国老板考察荷兰门店时候,发现这些门店几乎没有人跟随,对此非常不能理解。
这是文化上的差异。欧洲人讲究一定的“安全接触距离”,如果一直跟随,对方会很容易生气。
不过,现在沟通正在越来越融洽。他也试着去理解中国老板和中国公司的特色,甚至一度想要学中文,只是为了“有了急切的想法能够和老板第一时间沟通”。
不久前,中国总部还为他配备了一位中国小伙子作为助理。这个中国小伙在德国汉堡生活多年,对于欧洲文化和市场相对了解。这让他觉得工作容易了很多,因为他的意见可以第一时间相对准确地传达到中国老板那里。
目前在顾家荷兰分公司,有30多名荷兰籍雇员,他非常希望能够多一些“对欧洲有了解、有中方背景的中国员工”。就像他现在的助理这样。
为了更好的开拓市场,顾家还加盟了荷兰家具营销行业协会,这个协会可以为顾家提供运营和市场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在欧美,顾家从来不做广告宣传。顾家的策略是,广泛地参与各类展览会,这是吸引客户的一个很好的手段,比做广告更有效果。
顾家工艺董事长顾江生说:“我们参加展览会从来不惜血本,除了超过竞争对手的布展面积,还有阵容豪华的团队赴会。这个行业就是这样,设计人员只要能连续五年参加全球性的展会,去学习去熏陶,他的创意与思维就可以与国际接轨。我们并不担心竞争力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虽是家族制,但销售和设计团队聘请的均是欧美国家的专业人士,我们为此支付了不少费用。”
除了实力雄厚的本土设计团队,顾家家居的国际沙发研发中心还拥有大量来自意大利、德国、法国、日本等地的设计师,每天至少产生50个创意,每年均有数百个沙发新款在全球同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