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制度设计值得其他城市效仿——评《北京公租房首次向非京籍开放》


  从通知内容来看,此项政策性保障住房较以往规定更加灵活,也更加具人性化,主要体现的方面如公租房供应范围扩展到符合一定条件的非本市房籍人员,公租住房可以用公积金冲抵、交纳房租等。

最引人注目、也最为各界称道的政策设计是公租房向符合一定条件的非本市居民开放,其设定的条件主要是外地户籍人员在京工作一定的期限且家庭成员在京没有住房,而对于年龄、收入状况没有进行规定。

而根据笔者一贯的观点,各地公租房建设与保障制度设计是否合理,执行是否符合人们的期待,一个直接的观察窗口是刚刚毕业异地就业的大学生是否能够很便捷地申请到住房。而大学生就业对于家庭教育的导向性影响是深远的,

对于本市户籍人员,通知设定的公租房准入标准中,人均住房面积在15平米以下,在家庭年收入方面有所放宽,分别为3口及以下家庭年收入为10万元,4口及以上家庭为13万元,但没有家庭总资产的要求。其设计的指导思想,按照市住房保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邹劲松的解释,这一标准是根据当前北京房价、居民收入、房价收入比等因素综合计算出的,在标准以下的家庭,可能暂时买不起商品房,需要公租房进行保障;而超标的家庭,应该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购买住房的,则不属于公租房保障范围。公租房主要是解决过去廉租房、经适房、限价房标准缝隙中的夹心层,以及那些不够限价房标准但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家庭,这些设计也体现出了北京在公租房使用方面人性化的考虑。

当然从现行通知情况来看,北京市将公租房承租条件的细则设定下放给了区、县一级政府,各区县公租房资源分布以及对具体承租者的身份与条件的设定、以及最终的执行情况究竟如何,目前尚不得而知。

北京即将建成的30万套公租房投放市场,将可以解决约100万人口的暂时性住房问题,有利于延缓买房需求集中释放,对稳定住房租赁市场乃至于商品房市场价格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鉴于北京房价的标志性影响,北京房价租定了,相应的也对其他中心城市及至全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稳定起到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