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持续的高通胀,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近期,一则“江浙等16省中小企业目前经营困境或甚于金融危机”的消息将我国经济面临的困境再次公之于众。
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面达15.8%,同期增长0.3%,亏损额度增长率高达22.3%。而工信部表示,规模以下的小企业,亏损情况可能更加严重。
事实上,关于江浙等省份中小企业该方面的报道并不陌生。2008年,这些中小企业几乎处于同样的状态:大量停工、停产甚或破产,加上农民工的返乡潮,使国人对当时国民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忧虑。
历史似乎在重演,只是社会反响远不如当年。这需要从产业困境的根源出发进行分析。2008年的中小企业困境源自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属于外生冲击引起的增长问题。而当前的产业困境,则来自高通胀、国民经济活跃度不够、内需不足形成的内生冲击。
这种状况与我国长期以来的产业粗放发展有关。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科技创新能力差、产品技术附加值低,导致产业发展严重依赖外围环境。
与科技进步重要性匹配的城镇化,在过去亦是一个粗放推进的过程。僵硬的行政体制忽略了城镇化的内涵,只追求城市的大而新,忽略了城镇化应该是个集区域发展与产业发展于一体的过程,结果城镇化变成了存量土地资产的变现,既得利益者的寻租行为使少部分强势阶层暴富,同步推高的还有关乎国计民生的住房价格。
我国从2010年始进入新一轮通胀期,政府采取步步紧缩的金融政策为经济体降温。此举可能会让过热的市场退烧,但对产业规模化不足、技术要素贡献占比过低、走粗放发展模式的中小企业而言,却意味着资金困境和大面积停工、停产—毕竟,除了银行等渠道,我国的民间融资渠道并不畅通。
通胀与增长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二者是一个矛盾体。想要保持高增长,就必须容忍一定水平的通胀存在;但是通胀率过高的话,又会影响到民生,使宏观政策的发力点更加难找。这也是在当前特定阶段,中央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政策极其谨慎的重要原因。
危机来时,出台四万亿元刺激计划;危机过后,投资拉动的滞后效应又使经济出现过热态势,为了应对逐步走高的CPI,政策重新转入紧缩。一松一紧的表面,是政策的即时性与经济实体反应力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揭露了我国宏观经济特别是发展模式的弊端。
政策的两难性在于,造成当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国际局势的不稳定,中国经济很大程度上还是外向型经济,外围经济体高通胀的输入、出口需求不足,都会对中国的产业发展、经济增长造成冲击。
其次,我国经济的发展尚需时日,改革开放至今迅猛的发展速度是以落后的发展模式、不健全的产权体系为代价的。积弊由来已久,解决也需要相当长时间,尤其是加入政治体制方面的因素后这一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在于转型期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城镇化是任何国家从不发达向发达转型的必经过程。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言,中国城镇化与新技术革命是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我国是一个地域差异显著、人口基数大的国家,国民中大半是农民,城镇化在经济转型及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更加举足轻重。
宏观政策的两难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