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麦“托市收购”终于尘埃落定了。“托市预案”一直没有出台的收购市场究竟最终结果如何,已经呈现在大家面前。据国家粮食局10月20日公告,截至9月底,全国11个小麦主产省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1年新产小麦5731.6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3588.9万吨,占收购总量的63%,
看着这样的结果,许多人担忧的农民“卖粮难”可以消除了。按照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公布的数据,今年我国小麦增产320万吨,而主产省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总量则同比增加540.5万吨。不仅收购了当年增产量,而且收了一部分往年存量。这说明“农民极度惜售”的“僵局”也没有出现。稳住了农民,稳住了生产,就稳住了市场的根基。
今年小麦收购形势出现诸多新情况。最大的特点就是“市场化”为主导,托市收购一直没有出台,因而收购主体既不是一家独大,也不是几家垄断,而是真正的“多渠道”经营,多主体平等竞争。小麦市场价格保持在相对高位平稳运行,惠农政策如期有效,既没有“托市”缺位而农民“卖难”,也不因多渠道经营而市场剧烈波动。我们应该为此而鼓与呼。
需要明确的是,“托市”未出台,并不能否定目前我国粮食市场仍为“政策市” 的实质。正是“托市政策” 搭建的平台保障了市场的理性平稳,也正是“稳定的政策”的隐形作用避免了市场的大起大落。
今年小麦收购市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加工企业成为市场收购的生力军。加工企业从市场直接收购量大大增加,一度曾与贸易企业收购量旗鼓相当,尤其是主产区的加工企业直接从市场收购,减少了中间环节,不仅可以降低自身的费用成本,而且有利于稳定市场,减少市场的投机性波动。
多渠道经营的一个自然而然的新情况就是,国有粮食企业收购比重下降。在全社会收购量比去年同期增加540.5万吨的同时,国有粮食企业收购比去年同期减少436.9万吨。占收购总量63%,比去年同期占比下降14.5个百分点。这是招致非议最多的一点。有人担忧因此“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减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把“国有粮企收购”视同“宏观调控能力”的认识是过于简单化了。
不能忽视的是,今年小麦收购期间,一些基层贸易企业感觉市场难料,参与度大减。,尤其是基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滞后造成贷款困难,还没有根本改变吃“政策饭”的传统经营方式,一直期盼着后期国家出台临时收储政策,结果政策变化没有等来,贻误时机,收购量大大萎缩,在9月下旬新增464万吨收购总量中,国有粮企仅收购176.9万吨,占比降为38%。
同为国有粮企的南京、无锡、宿迁、天津等不少地方,勇闯市场,改革创新,结果或提前完成计划,或比往年收购大增,昭示着众多国有粮企有待深化改革,在市场竞争中打造“主渠道”,真正发展壮大。
2011.10.20
此文刊登在《粮油市场报》2011.10.22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