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


随着“金九银十”期待的如期落空,随着宏观调控的不断强化,随着民间高利贷的接连崩盘,中国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已经终结,中国房地产泡沫已经开始破裂。
 
2011年以来,当针对房地产市场的紧缩调控政策与抑制通胀为核心的宏观紧缩环境相叠加,当加息、信贷控制与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相叠加,当针对开发商供给端的抑制与针对购房者需求端的抑制相叠加、当市场化间接调控手段与行政化限购令的直接干预措施相叠加,房地产开发企业正面临中国房地产市场起步以来最为严厉的市场与政策环境,中国房地产行业目前正逐步进入行业洗牌与结构调整阶段,即将面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调整。
 
行业和企业层面供给相对过剩的格局已经逐步形成,中国房地产行业正进入去库存阶段:目前的周转期(即从拿地到销售回款的周期)约为40个月,与2008年房地产行业低谷时45个月的周转期相比已经相差无几;2012年预计有近800万套保障房竣工,这将改变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结构,对定位中低端的商品房供给形成直接冲击。
 
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大调整正在发生,而调整的方式和开发商的应对策略则可能是:(1)降价,从城市居民收入可承受能力测算,一线城市的平均房价降幅应在20%-30%之间,二线城市则在10%-20%之间,三线城市基本合理,降价空间不大;(2)布局三四线城市;(3)产业外资本进入房地产业的趋势将逆转;(4)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互动将可能激发部分上市企业退市或私有化倾向。(5)定位高端的开发商将以品牌和效率而非扩张土地储备来实现价值的提升。
 
地价和税收部分约占中国房价的60%,这就意味着人民币的发行增速决定房价的涨幅。2009年人民币的发行增速为29.7%,而2011年人民币的增速为14%左右,大约下降一半。根据货币理论,房价也应该下降一半。从货币传导市场的时间看,2009年超发的货币影响的是2010年的房价,那么,2011年货币紧缩将影响2012年的房价。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10月19 日在北大进行主旨演讲时表示,最新房价压力测试显示,即使在最极端的房价下跌40%的情形下,银行业仍然风险可控。刘明康特意强调下跌40%对银行业仍风险可控,进一步击碎此前市场对政策放松的幻想,即政府和银行因无法容忍资产和债务恶化,而不会坐视房价大幅度下跌。
 
最近,银监会进行了一次特殊的“窗口指导”,叫停渤海信托、方正东亚信托、四川信托、五矿信托四家公司的房地产信托业务,为期3个月。四家信托公司被勒令“休息”的原因是,房地产信托业务增速过快,与其风险管理能力不相匹配,且在项目选择上不够审慎。而其行业大背景是房地产信托流动性风险积聚,部分产品不能如期兑付的概率有所增加。这一举动说明,房地产商希望通过发放信托产品缓解资金压力的路子越来越窄。未来,地产商的融资成本和压力将进一步增加。
 
因为内地市场紧缩,最近几家香港地产上市公司频频加紧融资以抗风险。港股10月18 日收盘大幅走低,香港地产公司新世界发展则因意外宣布供股计划更是暴跌18%至7.42港元,成为表现最差的蓝筹股。此前,中国绿地、绿城等均爆出资金压力问题,可以想见,在市场萎靡、信贷持续收紧的情况下,地产商唯有降价销售,才能规避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资金链愈发紧张,加上看不到政策转暖迹象,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地产商选择降价。房地产商必须想明白,房价今后会不会涨,只是利润问题,而现在降不降价,则是风险问题,甚至是生死存亡问题。可以预期,房地产价格极可能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快速下跌。至于下跌幅度,则取决于政策面、资金面和市场总体情绪。
 
对于房子,中国人有一种几乎执拗的向往或膜拜。这种情况在世界其他国家极为罕见。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施莱尔马赫说:“宗教是人对神的绝对依赖感。”蒂利希说:“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以这三句名言为尺度来观察衡量,不难发现中国人对于房子的确有一种宗教式的情感。
 
都说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其实这种绑架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发生了。中国在明朝中后期就已经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之所以发展缓慢,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有钱人热衷于将手中的银子用于买田置地建房子,而不是用于扩大工业再生产有关。所以,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几乎与欧洲同步,但最终没有及时赶上工业革命的列车,成为现代文明浪潮中的落后国家,受房地产崇拜所拖累应该也是原因之一。
 
时至今日,国人对于房地产顶礼膜拜之风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眼下的中国人开口闭口都是房子。政府为房子而纠结,官员为房子而腐败,男女为房子而结婚,亲人为房子而反目……最近10年,房子话题的火爆热度,也许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就在前两天,一位年轻的博士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还语气铿锵地说:在北京买房子,就是我的理想。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所说,高房价让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失去了创造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整个创造力的下降其实才是最大的危机。10年前,马云花50万创立了阿里巴巴,小马哥的腾讯也是差不多50万,陈天桥也是50万,他们都用50万左右创立了自己的企业。再看看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沦为“房奴”,缺乏创业的激情、动力和资本,缺乏消费的意愿和能力,这样发展下去,何谈拉动内需和经济转型?何谈自主创新和民族崛起?
 
只有终结这个泡沫,我们才能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