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份子,金融市场是经济活动中的一部分,证券市场和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关联关系,但一定时期内,股市的起起落落并不完全同步于经济的发展状况。就中国经济来说,从03年以来的快速发展(大概到08年)在股市的效应也只是在05年-07年,03到05年股市的下跌同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剪刀差。现在看来,彼时的下跌是由于股权分置引起的,可08-10年股权分置的问题解决了,却有因于经济的增长放缓而重新给股市的下跌找到了病因,岂不悖乎?
再说05-07年的牛市,现阶段结论一般都归于人民币升值和股权分置的解决,而忽略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但在08-11年来,人民币的升值也重来没有停过,反而又将此次下跌的病因归于经济增长的放缓,岂不悖乎?
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就是融资、资源再分配及定价发现,停止新股发行从而丧失资本市场的最基本的融资功能希望二级市场的走好是痴人说梦,可是这样的梦话却屡见不鲜,这其中有经济专家、民间精英以及资深股民。某种意义上,证券市场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就是融资行为,什么样的企业以什么样的价格来融资是经济活动有可能转向的一个先行指标,二级市场的价格反映了大众对其的认可程度、融资活动的旺盛程度及经济的活力。融资功能丧失的市场不是牛市特征。
宏观经济分析以GDP、CPI、PPI、M1、M2。利率、失业率等经济数据进行建模,用以对未来经济活动进行整体刻画,其所擅长的是过去的数据进行解释。在经常看到的宏观经济报告中,大量的图表使用及对图表数据进行分析是其常见的八股文章做法,对于同样的图表,不同经济学家依据不同的分析逻辑和经济公理,从而产生了相同或相异的分析结果。由于宏观经济分析数据采样的复杂性及困难性,宏观经济分析的周期最小单位一般是月度数据,其所分析数据环比一般不会大幅波动,趋向平稳。宏观政策的取向一般也是要以避免经济数据的大起大落为第一要义,从此意义上讲,宏观经济分析的结论连续读起来是不会得到特别大的变化,偷懒的经济学家一般将上季度的分析数据略微换下也就能得到下个月的分析报告。宏观的变化也许更多在于量变的积累,但至于量变到什么样的阀值会引起质变,是衡量宏观经济学家的硬功。这就如同人生四季,进入冬天,不论天气学家还是普通路人,大家都会体会到,但这个冬天是否特别冷、特别长,冬天中什么时候会转暖一些却不是一个普通路人能够说出来的。
对于证券市场,很多经济学家及投资者简单的拿宏观经济的走势来判断证券市场的走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宏观经济的一些研究成果应用于证券市场,比较典型的有安信证券高善文博士在07年对于股市下半场的判断,现在看来是个天大的笑话,虽然后来其自圆其说将08年底的剧烈反弹看为牛市的下半场。作为首席经济学家,其宏观判断自有其独到之处,不用怀疑,但其用对看待宏观经济的眼光来看待证券市场的走势颇还有很多商榷之处。那就是,宏观经济分析能判断证券市场走势吗?宏观经济分析在证券市场中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证券市场从宏观讲,无外是一个投行市场,是和银行信贷市场并列的两大融资管道。和银行信贷市场不同的是银行的融资是债务,证券是股权;另外,银行的资金是众多储户的汇集及国家信用的投放,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而证券市场的资金是分散在不同的投资者中,但两者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都期望能够在风险适度的情况下获得收益,从这个角度上说,证券投资宏观分析的作用就是要考察当前企业的能否盈利,其盈利水平是否能够获得额外补偿,毕竟,如果把资金存入银行也看做一种投资行为的话,那么,考虑到企业盈利的不确定性,投资证券市场的收益至少要高于投资银行存款一定幅度,这样,证券市场才能具备一定的投资要义,否则,便很难称为一个很好的具有投资价值的市场。衡量证券市场收益高低的指标无外市盈率PE,纵观中国过去股市,从宏观上看当整体PE滑落到15倍以下时,市场都凸显了较好的投资价值,在其后的时间中投资者都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反之,在PE上升到50倍以上时,则只能给投资人带来负的收益。以宏观方法来考察股市活动时,也许更多从企业盈利角度及增长前景作为切入点较为合适,至于信贷是否紧缩,房市是否已到拐点等都不是和市场具有投资价值特别相关,市场具有投资价值时,资金是不会短缺的,马克思说过,资本是什么呢?资本就是赤裸裸追逐利润的,在产生价值洼地时,总会有来历明确或历不明确的资金投入到这个市场,相反,资本总会流出的。在用宏观观点来看待证券市场时,最忌再用微观的眼光来看待市场的波动,同样,在用微观观点看待市场时,却又用宏观的分析来看待市场波动。作为一个由众多参与者参与定价的市场,其宏观表现在一定时期内必定更多展现出一种无序和混沌,,更多体现出暴涨、暴跌、周期特征不明显、厚尾、受各种消息影响等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特性来。而传统的宏观分析方法,对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处理效果还是很差强人意的。
证券市场的基本面分析无外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的两种分析逻辑。而基本面分析的强处并不在于刻画证券市场的微观走势,其分析的重点在于上市公司的盈利及成长性上,其分析的数据并不是在上市公司的每日价格上,在典型投资领域的教科书上我们所看到的是其对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并在预测基础上给定一或高或低(根据不同行业)的市盈率,从而得出其对一公司的股价的价值判断,如高于现价格,则高估,卖出,反之,则买入。在证券市场的微观走势上,也许应用较多的则是传统的技术分析,但市场人士对技术分析的看法则是既爱也恨,公募也好,私募也好,更多在于对市场短期走势发表观点时无不俨然都是一宏观经济学家,似乎不这样不足以反映其水平;而普通投资者同样如此,似乎不这样不足以反映其远见卓识。
“天上一日,地下一年”,从宏观上讲,一个国家的30年实在不过也就是一个人的1到2年的功夫。如同一青年,你能说他20岁和25岁在精神和体力上有多大差别吗?一个国家,在其发展过程来看,今年和明年甚至和后面5年来看,其经济活动上实在也差别甚微(除非有战争或政变以及较大政治事件),在股市中,从宏观看,你能说2300点和2100点有多大差别吗?回望股市,现在我们都知道05年998以及08年1664点乃至10年2639点都是低点,都是买入区域,当今,有人言,如回到其时,我可能1300点、2000点、2800点都买股票了,而我言,如回到其时,你会说998不是底、还会再跌倒800点,1664不是底,还会再跌倒1500点,2639不是底,还会再击穿2500点。反之亦然,在6000点会看8000点,3478点会看4000点,3100点会看3300点。作为一分散决策的复杂系统的证券市场,总是由最极端的买方行为决定了市场的顶点,最极端的卖方行为决定了市场的底部。
证券市场的微观走势一定和宏观经济活动有所联系,但以宏观经济的分析逻辑应用到证券的微观走势上则常常是南辕北辙,年年、季季、月月的策略报告现在看来,能在投资者心中留下一丝痕迹的又有几许?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注重说而不著或语焉不详,在中国投资市场中,不乏大鳄,如李国飞(非常赞同其投资理念,有兴趣的可以搜索来看)、花狐狸以及一些民间高手(但其很多形成不了理论)等,反之,那些沙*农、侯*、带头大哥、分析师等等往往却都唱了又唱,只将投资者唱到了困顿境界。岂不悖乎?
宏观分析可以判断股市走势吗?
评论
2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