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民 刁民 公民
廖仁平
关键词:顺民 刁民 公民 社会系统
提 要:简要分析了顺民、刁民、公民的特点,揭示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一是培育尽可能多的公民。
简言之,顺民者凡事听从统治者的人,刁民者凡事都不愿守规矩的人,公民者个人权力与社会义务的觉悟者和均衡实践者。
顺民、刁民、公民都不是天生命定而是由后天环境教育影响而成的。
顺民多的社会中,利于稳定统治但缺乏活力。当没有外部竞争压力时,顺民普遍存在的社会可以维持相对的和谐,特别是当这些顺民们幸遇开明统治者时,这种和谐有时也可以比较美好(如中国的汉唐盛世),但这种和谐态是一种相对低级文明态的和谐,也是一种极易崩溃的不稳定性和谐,因为这种和谐太依赖于统治者的个人圣明。
刁民多时社会一定动荡不安、一盘散沙,纷争无限。特定时期里的刁民最好要加个引号,比如改朝换代时的反民,因为此时的“刁民”未必就一定是真的刁民,而是官逼民反后,官方认为的刁民,匪民。
公民多的社会最具发展潜力、最有凝聚力、最有战斗力。
社会公共教育最大的目标之一就是:将国民教育成为公民,而不是顺民,更不能将国民们逼成刁民。
如何才能有效地将国民们教育成为公民?这是各国教育界都要时时重新思考的问题。在进行这种思考的过程中,必然要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利害得失进行重新评价。
比如,对学生的教育中,有必要过早地灌输某种主义或信仰吗?对成年人的继续教育,有必要统一(或偏向性灌输)某种价值观吗?对国家的繁荣富强而言,能进行独立自由思考的人与具有某种固定信仰的人,到底谁的价值更大?到底谁更能创新?又或者这两种类型的人到底以什么比例存在于社会对国家民族最有利?
广义的教育当然不仅仅是学校及各种政治思想工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都是广义的教材,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博弈的机会更普遍,社会中每个人的交互作用及继发的“超循环”正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特征。
当政府权威缺失、各种潜规则盛行、正义难张时,学校及社会的正规教育功能会被大大削弱。人们会普遍性地视规则为儿戏,想方设法投机取巧以谋私利,此时的社会将普遍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刁民”。
就现阶段的人性水平而言,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天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机会主义”基因,这也许是生命最本质的特征之一。任何生物都是根据所处环境来经验性地选择其各自利益最大化策略。人作为一种生物进化比较高级的产物,尽管文明化程度已经比较高,但人类DNA的基本结构与一千年或一万年前没有多大区别,作为一般生物生存“投机”的本能并没有什么本质性变化。人类普遍性地成为圣贤的时代还比较远。
“机会主义”基因存在启发着人类社会:不要简单地认为经过规则教育后人们就一定会遵守规则,也不要以为好的规则就一定会被普遍遵守。
当违规的收益统计性地大于其所失时,违规就必然会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所以,要让人们遵守规则,必须要系统性地提高违规的相对成本。
提高违规相对成本最根本的办法一是提高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与水平,二是提高规则制定的科学性,其规则的宽严程度要恰当,实际操作相对容易。太宽不足以约束混乱,太严又剥夺了过多的自由,严刑峻法也易激起民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