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硕士毕业、在深圳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工作的高材生,竟对远从湖南赶来照顾媳妇和孙子的父母实施家暴,不但打母亲耳光,还把父亲的胳膊咬得鲜血淋淋,对挣钱供其上学的姐姐也是拳脚相加。(新华网10月26日)
北大硕士出身的深圳公务员公然打骂父母和挣钱供自己上学的姐姐,16岁的“中国最年轻博士”逼迫父母在北京给他“全款购房”,安徽某县教育局干部更是兼职做黄色网站的版主……近期,各种与教育有关的乱象可谓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欷歔不已。面对如此乱象,人们不禁要问:这是怎么了?
且将道德挞伐放在一边,首先明确一个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高学历?好工作?多金?令名?不可否认,这是当前社会大部分人一直孜孜追捧的重大目标。难道,教育就沦落到如此不堪之境地么?!
众所周知,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这不是一句口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教导学生要成人。从学生方面看,体谅父母养育之恩,明晓父母培育之德,都是成人的范畴,至于深造成才,那是更深层的问题。硕士公务员打骂父母,最年轻博士逼迫父母在京购房,名校高材生“啃老”,他们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成了才,却没有成人,不能通晓最基本的做人准则,对自己的父母尚且如此,更别奢望他们去关心体谅他人了。从教育人员来看,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育人员的一举一动,无不关乎教导化育的成果。教育局干部居然居然担任黄色网站版主,自身尚且不正,其如正人何?
诚然,城乡二元化格局导致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平衡,还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导致了各地区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另外,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各种思潮泛滥,校园这方净土也日渐受到不同程度的浸染,功利化侵蚀了教育的文化延续功能,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深受戕害。幼儿园小孩子“拼爹”遭同学嘲笑,竟然要求妈妈给换一个“会开车、能抓坏人”的爸爸;小学生坦言自己的理想是“做贪官”,因为“贪官有很多东西”。这或许是“童言无忌”,可正是这从这些童言里,我们看到功利化对教育的浸润是多么深入。而且,幼儿园小学化等罔顾客观规律的拔苗助长,更是将教育推向深渊。新华网25日刊发《谎言从小学生作文开始》,指出小学生作文命题僵化、程式化而且不切实际,有诱导小学生说谎之虞,而网络流传甚广的民国时期小学课本,语言清新,情感真实,教学生说真话、说人话,这或许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何以20世纪40年代的西南联大在如斯艰辛条件下,却孕育了光辉耀眼的群星。
很显然,功利化已经成为横亘在教育面前的巨大障碍,而由此导致的社会担当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阿喀琉斯之踵”。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延续文化发展。延续文化血脉,要依靠真正具有社会担当精神的知识分子。不论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还是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论断,都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社会担当精神的不可或缺。然而,现实状况是大学占地越来越广,豪华大楼拔地而起,甚至豪华校门也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却是高校学术日渐功利浮躁,“学术包工头”将任务“发包”给学生,自己则整日走穴捞金,学术俨然成为流水线上的火腿肠。更有甚者,论文剽窃、学术造假在名校教授身上也屡有发生,更不必说高校学生代理所谓学术期刊的收费论文发表业务了。再者,学校行政化尤其是大学行政化,行政凌驾于学术之上,成为阻滞当今教育发展的又一痼疾,而且行政化痼疾已经渗透到学生中间。前不久,人民大学一副教授发文痛批高校学生会“藏污纳垢”,学生干部官僚习气十足,无疑更加剧了功利化风气的延宕。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于“传道”,教育学生要知耻有勇,培育理想人格,具有社会担当精神。这一切,有待于社会风气的净化,有待于学校的“去行政化”,更有待于现代大学精神的回归。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作者:凌国华)
直击教育乱象背后的“阿喀琉斯之踵”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