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不必拿不到诺奖说诺奖酸!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内,诺贝尔物理学奖当地时间41145(北京时间1745)揭晓:珀尔马特、里斯和施密特凭借他们在宇宙扩张领域的研究分享了这一殊荣。评审委员会宣布,奖金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珀尔马特获二分之一,施密特和里斯获另外二分之一。对此,正在做博士后研究的南京大学天文系博士王发印觉得珀尔马特得一半奖金,施密特和里斯平分另一半,不是很公平。成功预测出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结果的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淼也认为,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分配对施密特和里斯稍有不公,因为珀尔马特小组的第一篇文章还是说减速,看到里斯等人的文章后发了第二篇说是加速,而他老人家得了一半奖金,另外两人只分得另一半。(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2011105日)

诺贝尔奖是全球都在追逐的奖项,对拥有13亿人口之众的中国来说,想不参与诺贝尔奖的狂欢几乎是不可能的。但遗憾的是,几乎每一年的诺奖时间都让中国人感到无限的失落。于是,在国民口水如潮的质疑当中,不甘寂寞的中国学者也开始了对诺奖评选的质疑,比如什么政治化了,比如华裔也是中国人了,等等。最为可笑的就是本次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之后,中国的学者不仅以“成功预测”为骄傲,居然还对奖金的分配进行了质疑。怪哉,人家获奖你“成功预测”有何意义?况且,人家获奖者还没有发出“不公平”的声音,你倒是替人家感到“不公”了,这是不是一种“吃不到葡萄偏说葡萄酸”的不良心态?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王绶绾也曾表示,我国目前对三四十岁的年轻科技人才给予的支持是得力的,从人员素质、课题水平,到支持强度、项目数量,较一些发达国家都并不逊色。”2009915日在京召开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会议上显示,目前我国的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已达到4500多万人。而在这些专业技术人才中,有两院院士1378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520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8万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307人,博士后研究人员6.1万人,留学回国人员39万多人,在岗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66.3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王绶绾也曾表示,我国目前对三四十岁的年轻科技人才给予的支持是得力的,从人员素质、课题水平,到支持强度、项目数量,较一些发达国家都并不逊色。——怪哉,我国的专业技术人才总数都快赶上一个发达国家的人口了,可是我们取得的在世界上领先的科研成果究竟有多少?为何这么多年来总是与诺贝尔奖无缘?

有人说拿不到诺奖是因为中国当局在学术上投资太少。果真如此吗?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年年大幅度递增,这些钱都干什么用了?况且,诺贝尔文学奖、和平奖和经济学奖、数学菲尔兹奖似乎也不需要什么庞大资金投入吧,为何这些奖项也与我们无缘?

温家宝到医院看望钱学森,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创的创新的东西,老是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人民日报》2009731日)可见,我们缺乏并不是那些用废话套话口水话来证明自己很博学的所谓“学者”,也不是那种用关系用金钱堆积起来的所谓“专业技术人才”,而是真正的“杰出人才”!

在现今的中国,老是不出杰出人才,大抵是因为教育出了问题。教育部一直在说:中国大学数世界第一,中博士生数世界第一。杨振宁也说:中国的大学办的很成功,从教育年轻人的角度讲,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新华网2009815日》)而当了20年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却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是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中国科技大学等一批国内知名的大学,都办了少年班,选拔各地的神童不经高考,从初中或高中直接进入大学学习。如今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少年班学生,就是读到博士也该毕业十到二十年了,正是出成果的时候,但成果呢?

实际上,这也第一那也第一“办得很成功”的中国大学最擅长的就是搞建筑、搞扩招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教授”这个曾经很受人尊敬称呼也开始糜烂腐朽,课上是教授课下是禽兽的人数呈直线上升,“上研先上床”的闹剧更是一浪接一浪地高潮不断;而大学教育出来的学生也大多是要考公务员、当官的,搞学术不如搞行政,这就是中国大学生的信仰。——中国一直无缘诺贝尔奖,是中国人比西方人笨吗?显然不是。在追逐快餐文化的大环境下,学术心态浮躁,有几人能坐稳做学问的冷板凳?科研人员缺乏创造性和开放性,整天制定计划和玩弄权术,又如何能培养出顶级的科学家?尤其是当前我国的大学文化中出现了只想借学术自由的幌子捞个人私利、损国家利益的致命危机,又谈何创新?……

诺贝尔奖设立已有百余年,中国人百年的奥运梦都圆了,但国人的名字却始终没有真正出现在诺贝尔奖的名单上。如此的尴尬之下,我们不禁试问:在我国舆论屡屡进入诺奖时间之时,到底有几人去剖析过问题的症结?而在我国舆论屡屡过去的诺奖时间之后,又有几人是在体制、机制之上真正做到大动手脚、身体力行的?

所以,诺贝尔奖之于中国来说,我们大可不必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设若我们有这样的实力,就堂堂正正地抱回一个诺贝尔奖来;设若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就应当从根本上入手解套,心平气和加上奋起直追才是上策!

(李吉明2011105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