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影视如何摆脱“小打小闹”


  近年来民营影视公司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崛起,已成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亮点。但从全国来看,上海的民营影视公司除了今年年产电视剧数量已突破400集的“新文化”外,大多还停留在“小打小闹”的阶段,一年没拍几部戏,很难跻身于全国一流影视公司的行列,但他们正在努力前行,思谋壮大……

  成为民营老大

  上海新文化传媒集团在18年前成立之初,只是个发行音像制品的小公司,只有几间办公室10来个人,如今已成为上海影视业的民营老大,拥有5个子公司、8个工作室,年销售额逼近3亿元。它拍摄的电视剧数量不仅居上海各大影视公司之首,而且它拍摄的现实情感剧《幸福密码》、古装剧《大唐双龙记》今年还先后亮相央视一套,显示了不俗的制作实力。一批电视剧还远销海外,年平均创汇100万美元,获得了“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称号。

  目前,“新文化”正计划大展宏图,不仅与一线编剧王朝柱、邵钧林、都梁、雷献禾等合作,力推更多精品力作,同时悄悄向电影界进军,由它发起的荧屏《电影剧场》计划推出52部电影,自己拍摄、海外引进和约稿买断各占三分之一,其中约有5部电影将进入院线放映。

  作品收视红火

  应该说,上海的民营影视公司与北京等地相比起步较晚,当国家广电总局最早在2003年和2004年向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16家和8家民营影视公司颁发电视剧拍摄甲种许可证时,上海当时无一公司拿到该许可证。直到2005年,“新文化”与上海影视公司、上海三九文化等另外2家民营公司才一起拿到了甲种许可证,实现了零的突破。

  “新文化”总裁杨震华说,随着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扶植力度不断加大,“新文化”这些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新文化”推出的由刘晓庆与李冰冰联袂主演的《徽娘宛心》收视红火,此后连续推出《茶娘文心》《绣娘兰馨》《船娘雯蔚》等“娘”系列作品。前不久,“新文化”的4部新剧尚未开拍,仅网络版权就卖了5000万元。它正在努力向海润、华谊、华策等外地优秀公司看齐,争取跻身中国电视剧的“第一阵营”。但遗憾的是,上海民营影视公司的壮大目前还难以成为群体现象。

  拓展更大空间

  近年来,上海的民营影视公司推出过不少好剧,如蓝星公司的《保姆》、展杰公司的《杜拉拉升职记》、银润传媒的《党的女儿》、三九文化的《沃土》等。但总体而言,无论在拍摄数量、企业规模还是作品影响力上,上海的民营公司在全国来看还显得有些弱小和零散,缺乏应有的产业规模和品牌影响。

  上海民营影视公司没有做大的原因很多,有的满足于“小打小闹”赚点小钱,缺乏办大企业的勃勃雄心。前些年,上海有些公司宁可挂靠别人或与别人合拍也不愿单干,底气不足。如今,像华策影视、华谊兄弟等民营公司相继成为上市公司,而上海的民营公司在这方面依然没有动静。另外,一些实力雄厚的北京公司、台湾公司前些年纷纷在上海设立分公司,近年却“回流”了不少。不能说上海的扶持力度不够,但本地的原创大戏难以在全国引起轰动的地域局限,使一些民营影视企业难以吸引一流编导和技术人才,推出的作品难以获取足够影响与回报,也是制约其发展壮大的因素之一。

  然而“新文化”逐步成长的经验证明,上海同样也能成为一片让民营公司成功创业的热土,如果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给予它们更多的平台和机会,让它们的空间再增大些,负担再缩小些,其前景不可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