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不要“照顾”要公平
文/孙玉良
人民大学招生又出新招: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可获推荐上大学。乍听起来,农村学生又一次被照顾,该“感恩戴德”才是,但越想越觉得不是滋味。
什么样的人才被照顾?弱势群体也。这被照顾的弱势群体,哪一次也包含了农民。被照顾了几十年,仍是社会最弱势的群体,不知是幸运还是悲哀?
上面的人,总以高高在上的态度,俯视处于金字塔最底下的人们。在他们忍不住要呐喊时,给他们一碗热粥喝,温暖一下寒冷的心房。在施粥时,教导他们要知道“感恩”,不要忘恩负义,不知好歹。于是喝了粥的人们便闭了嘴,认为有粥喝,总比旧社会“卖儿卖女去逃荒”好得多。
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同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凭什么,就因为生在了农村,就与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如同隔了九重天?上学,参军,工作,劳保……哪一样也没有农民的份,他们就活该是三等公民?
我就是一个农民,我不想接受党和国家的照顾。我只想国家制定一项政策,告诉我说,我与生活在任何地方的人们是一样的,他行我也行,比如赛跑,让我们处于一个起跑线上。
这个想法,也许在某些人看来,是“贪得无厌”的,是“得陇望蜀”的。但我要告诉你们,这是农民最真实的想法。农民,最需要的是公平而不是“照顾”。照顾,对我们来说,是施舍,是“嗟来之食”(不吃嗟来之食会被饿死,这正是农民的悲哀)。我不想三代农民都被照顾,我只想从这一代起和你们一样直起腰,堂堂正正地做一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公民而不是农民。
人民大学,是人民的大学,是中国人民的大学。这中国人民包括最广大的农民。只要考试时的分数,不分地域;只要考试时的分数,不再“加分”(因为加也加不到寒门子弟身上,全走后门了);就很公平了。当然,如果上级有博爱与慈悲心肠,在农村倾斜师资力量,让城市与农村的教育起跑线尽量接近,就不止公平而且公正了。
如果有一天,中国的词汇里,农民被写入历史,象刘少奇主席所说的,掏大粪的工人与国务院总理身份平等了,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了,中国只有公民没有身份区别了,中国没有照顾农民,没有三农优惠政策了,则中国才算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