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记


  学了3年的经济学,在做决策时却抛弃了经济学最基本的原则;

  学了5年的管理学,在做决策时却忘记了决策的前提。

  时至今日,我依然是个不懂得学以致用的人!这不得不让我辗转难眠、彻夜反思,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来郑州已经一个多月了,却始终一脸茫然、徘徊在进退的十字路口。在许多人的眼里,我是放不下身姿,唯有极少数人在提醒我“要耐得住‘寂寞’”!耐不住寂寞的人,又何曾能够看得到明日的繁华?

  我越来越能够体会到昔日毕业季一发小独身在广州时的心情,也越来越能够明白当年许多同窗好友在即将告别大学的那一刻的感受。而这一切,是我当时无法体会的。因为那时,有个暨大在向我招手。如今,当我继续读博的打算从我的计划中被划掉后,毕业季的孤独、迷茫、彷徨……都渐渐的开始走进我的生活。这一切都是预料中的事情,而预料不到的是感受来的这么突然、这么“切肤”。

  在这个依旧是技术为王的时代,作为经管类的一名学生,在找工作时倍感压力。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对于各个“模块”都略懂,却又不精。更尴尬的是自己的方向让许多公司感到“为难”;自己所做过的东西,在公司眼里几乎没有任何价值。我不得不承认,现实与理论的差别真的很是悬殊,教育体制中存在很多“脱节”。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型企业近两年来一直在找所谓的“XX培训生”——针对应届生的培训计划。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短短几个月到一年、两年……疑惑的是,教育带给了我们什么?

  今天作为一个经管类的学生,在感到今年找工作的压力的同时,更让我为自己却不懂得学以致用感到失败。课本上90%以上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似乎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然而,我想问的是:1.有几个人真正好好去学过、领悟了其中的精髓?2.有几个人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想到过自己昔日学过了什么?3.为什么许多企业家都还在看书,以及企业为什么还要强调学习、给员工培训?仔细看看那些东西吧,其实很多早已经了解过、只是当初没有在意!看看今天咨询行业用的东西,其背后的知识,有多少是系统学过经济管理的人从未相识过的?我很愧疚,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把这些东西藏在深闺、任其发霉。而没有拿来好好的用来规划自己的人生。也许很多理论性的东西真的不符合我们的社会,但又有几个人真正的了解我们的社会?或者在生活中把现实与曾经知道的东西做过对比?

  近些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让我选择回到郑州?——这个让我想说爱你并不太容易的地方。其原因有二:1.机会;这两年内几次回家,都深深的感受到了河南的发展。当前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移带给河南很多机会,而我判断其中也带给个人很多机会。2.家。不得不承认我是个恋家的人,也是个饱受“两地分居”之苦的人。我想补偿他们!一个多月后,我发现:1.机会是要看对于什么人而言的?2.“家“——只能是存在于幻想中的感觉。转型中的河南确实有着很多机会,然而这些机会是带给那些能够就”基建“作出贡献的人的;而对于像我这样的缺乏相关技能的人,却少之又少。转型中的河南给那些敢于在基础设施行业内创业的人带来机会,比如包工等;而对于知识性的创业,很难!关于”家“,很多私人问题,不便在此赘述。

  最后,我想说说河南的老板。曾几何时,有本书叫《河南人惹了谁?》。   我没有看过此书,不便于对书中所述做任何评价。但就书名而言,我认为河南人首先惹了自己。这么说,并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因为,我也是一个河南人。尽管此次回来,许多“老板“都问我是不是南方人,但我骨子里留的是北方的血。也许是我是太容易入乡随俗,受得影响太深了吧!为什么说河南人首先惹了自己?其一、多少被惹的”背井离乡“的河南人,在外闯下了业绩?多少知名的河南籍学者在外省高校任教,却在梦寐以求的能够回归故土?很多优秀的河南人,不是不想回来,而是河南人天生喜欢“窝儿里斗”的恶习使得他们在外可能什么都有,而一旦回来,什么就都没有了。其二、近些年来,为什么河南再也没有出现几个像样的”商业帝国“?昔日的康百万,再也难以显现在中原这片沃土上。根源在于,心怀商业帝国之梦,却不知如何梦想成真!即便是遇到几个能够帮助他们梦想成真的人才,也会因嫉贤妒能而宁可让梦想夭折!其三、凡是凑合。转型中的河南的”无序“是注定的,而传统价值观上“凡是凑合”的思想也早已根深蒂固。当前河南很多企业的经营不是以准则为主(当然也没有摸索出什么适合于自己的准则),而是以“凑合”为主。这种“凑合式”的经营,要么就做不大、要么就做死。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但无力回天。

  写到这里,只是个开篇。因为工作offer还没有拿到、职业生涯规划还要明晰,今后的路还要更多的思考,也需要更多的信息帮助我做接下来的决策!“生命有限,时光荏苒;只有奋斗不已,方能生生不息。”“让学习无处不在”。我有我的执行力,让行动见证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