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银行业人士向媒体透露,工农中建四大银行10月新增贷款规模约为1400多亿元,原先紧闭的信贷闸门已显出松动迹象。由于货币政策适度微调,今年四季度信贷将平稳增长,最后两个月新增贷款将达到月均6500亿元以上的水平,全年新增贷款目标落在7.5万亿元左右将是大概率事件。
一段时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想方设法帮助资金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其中一个措施便是要求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配合这种需要,中央政府也开始对货币政策微调放出口风,虽然总体上说从紧货币政策尚未放弃,但局部微调已经开始。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银行信贷额度的调控出现向放松方面的变化,似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从紧的货币政策执行一年来,副作用正日益清晰地显现,银行借贷规模的压缩使企业流动资金普遍紧张,尤其是对就业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由于自有资金普遍不足,信贷的“断供”使它们的经营出现严重困难,一些不堪压力的企业主“跑路”,反过来又对政府产生巨大压力。
是否调整信贷额度,已经成为管理部门面临的难题。两年前银行信贷“井喷”所造成的后果至今尚在干扰宏观经济运行,大量超过实体经济需求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房市,使投机泡沫泛滥成灾,教训十分深刻。但是,面对目前在从紧货币政策之下出现的大量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出现的资金紧缺困局,管理部门显然又必须在信贷额度上有所放松,以给市场树立信心。
其实,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货币政策一放松,银行信贷就会爆发式增长?而货币政策一收紧,银行信贷又会压缩到影响实体经济运转的程度?要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得从信贷规模调控这种管理手段上来找原因。在近两年的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央行每一年都制订了年度信贷调控目标,但是,实践证明,这种信贷规模调控手段总是以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伤害收场。原因也不难找到,信贷规模控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管理制度,用计划的手段管理市场,两者必然会经常性地出现脱节。信贷规模控制的基础,根植于对政府有能力管理经济的迷信,认为政府总是万能的,行政长官一定比直接面对市场的银行更了解市场,而且,这种管理手段雷厉风行,似乎能够在短期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政府不可能直接面对每一个有贷款需求的客户,这就决定了这种宏观面上的信贷规模控制必然与市场不合拍,它对宏观经济运行所起到的效果常常是扭曲的,或者落后于市场的实际情况。
因此,当下之计,货币政策管理当局应该放弃信贷规模调控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遗产,研究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信贷管理手段。央行、银监会一方面要尊重市场,尊重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权,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投向的监管,不让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房市进行投机活动。很显然,如果今天不对这种信贷规模控制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货币政策就会陷于“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被动局面,对市场释放出的信号是不健康的。
信贷规模调控管理模式需要改革
评论
编辑推荐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