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欧元区”不现实


  自从“法兰克福集团”———这个据说形成于10月19日法兰克福老歌剧院,欢送欧洲央行前总裁特里谢告别晚会台下,由萨科齐、默克尔以及欧盟执委会主席、欧盟高峰会主席、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欧元区财长(会议)主席、欧盟经济暨金融事务执委等欧盟头面人物组成的非正式小圈子———因迅速平息希腊公投风波,而体现出“核心决策权”的灵活高效、快速反应,与颟顸呆板、尾大不掉的欧元区决策机制形成鲜明对照后,五花八门的传闻便甚嚣尘上。无论如何,默克尔史无前例地公开谈论过“甩掉包袱国家”,而一些欧元区“北方”(即富裕)国家的国会里,五花八门的“惩罚及退出机制”正在热议,以至于有消息绘声绘色地说,德法正考虑构建一个剔除“不负责任国家”,更精简、效率和效益更高的“迷你欧元区”,以免“北方”被贫困且麻烦不断的“南方”拖下水。

  可以理解的是,这些“北方”政要们的确被“南方”吓坏了:他们原本以为,帕潘德里欧是希腊政客中最忠实于欧元区紧缩计划的一员,并煞费苦心、使出浑身解数通过了10月27日的纾困方案,却没料到被一个横空出世的公投弄得狼狈不堪;他们原本相信,意大利的危机更多是政治动荡所致,而非经济真的出了问题,但贝卢斯科尼决定辞职的兴奋和轻松只维持了不到24小时,国债收益率破7%的惊天警讯就活生生把他们拖回现实——— 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其实早已虚弱不堪。

  在“北方”某些人看来,一切都可归咎于欧元区的先天不足:有统一的货币却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各国可以在财政问题上自行其是,捅了篓子却要让所有17国一起负担。在他们看来,最彻底的解决方法,就是在欧元区里搞一个更核心的“迷你欧元区”,并强化欧元区中枢的权力,使之可以更有效地干预“问题国家”的财政政策。

  然而这样现实么?

  如果这一讨论发生在欧共体的松散货币联盟尚未过渡到欧元之际,各国自可根据这样的“准入条件”讨价还价,合则入,否则免;如果发生在欧债问题告一段落,无债一身轻的各国也尚可从容考虑欧洲一体化的远景。可今天的欧元区业已是这般光景,硬挤在一条船上固然痛苦不堪,在惊涛骇浪中强行分家,怕也要重演“掬指盈舟”的惨剧。

  人们不应仅看到帕潘德里欧的“政治疯狂”,他并非不知深浅之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国内民意已不堪持续两年多的紧缩还要继续延长、加深,更不堪“北方”对希腊经济、金融政策的指手画脚(哪怕这被证明是对的)。事实上不止希腊,自欧债危机爆发后,已有5个欧元区国家的内阁垮台或接近垮台(爱尔兰、葡萄牙、斯洛伐克、希腊和意大利),或许下周就会有第六个,因为西班牙执政党可能熬不过大选这一关。而他们的垮台无一例外是因为民众不接受法德主导提出的紧缩政策、或牺牲小国主权和欧盟发言权的改革。可想而知,倘“迷你欧元区”方案被强推,类似的连锁反应还会增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欧盟也好,欧元区也罢,始终把“共同价值观”和“民主原则”挂在嘴边,却罔顾“南方”民粹阶层反对继续紧缩的压倒性意见,更屡屡有人试图以“提速增效”为由,把穷国、小国的权力集中到大国、富国手中。这样做不论有多少道理,从政治现实的角度看都是危险的,如今人们开始纷纷猜测,谁会被欧元区轰出去,甚至欧元区什么时候宣告失败。

  解决欧债危机的唯一出路就是紧缩,而紧缩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痛苦的,民粹的责难,社会的动荡,将随着紧缩政策的旷日持久而变得越来越汹涌,既然帕潘德里欧会“发疯”,贝卢斯科尼会挺不住,那么谁能保证,注定将越来越严厉的紧缩,可以让诸如帕帕季莫斯、蒙蒂等过渡性人物稳住那一条条摇摇晃晃的航船?

  “迷你欧元区”的传闻很快在官方层面遭到“消毒”:巴罗佐公开驳斥,德、法政府要员也出面指称这些都是“无稽之谈”。然而这样的传闻不会因“消毒”而销声匿迹,正如欧债危机不会因希腊、意大利换了内阁就烟消云散一般。

  要说这些传闻的实际意义,恐怕是让更多浪漫的欧洲人明白,尽管“一体化”,但欧元区国家间巨大的经济、文化差异依然存在,法国和德国其实并非心甘情愿当公而忘私的“头羊”,而那些“问题国家”则一方面不想“下船”,另一方面谁都不想让自己跟着法国、德国的指挥棒转——— 即使证明它们其实有时候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