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股票靠什么?我们可能会列举出一大堆东西,比如技术,比如公司业绩等等。这些东西似乎都有模有样,然而结果却并非如此。
就拿目前市场上最为高端的大资金投资者来说,其投资依据是什么呢?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国家宏观经济的大背景,各个行业的演变,国家政策的导向等等。这些因素听上去确实显得高端,因为普通投资者根本无从把握这些看似实际却实在是非常虚幻的东西。不过也确实没有哪一家大机构是根据CPI或者GDP在操作的,换句话说真正到了投资决策的时候还是要靠一个本质上跟表决相差无疑的方法来决定的。比如说有的机构的决策权力归属于投资决策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人数一定是奇数,这样就可以在不允许弃权的情况下保证不会出现对等的局面,或者说只要表决,一定会有买或者卖的结论。
这种决策机制的形成与大机构的体制有关,目前类似大机构像基金公司之类的并没有完全个人化。尽管大多数是股份所有制但背后的大股东通常都有国资背景,也就是说其经营盈亏的最直接相关方是国有资产,这样公司的管理层只需要向国有资产负责而不是需要向某一个直接或间接的个人大股东负责。在这样的机制下管理层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如何赚钱而是要如何推卸自己的责任,所以就有了这种集体举手表决制度,美其名曰“集思广益”,实际上就是大家一起负责。一旦判断出错,责任也就平摊了,说到底就是不需要负责。
于是决策权交给了各个委员,但这些参与举手表决的委员基本上都是公司不同部门的管理者,其主要工作并非市场研判,甚至有些委员只是负责营销工作。要让这些整天想着如何多推销一些基金的委员来研判市场未来的演变本身就显得有些滑稽,最后当然就只能靠感觉来举手了。
大资金决策尚且如此,那么普通投资者呢?尽管不少投资者努力依靠某种方法在指导自己的投资决策,但说起来永远比做起来容易,真正到了下手的时候还是会忘不了问自己:“真的可以买卖了吗?”这个问题的本质还是回到了感觉,实际上还是要凭着自己的感觉一路走下去。
结论很明显,不管你是穿着笔挺西装的大资金掌控者还是手提菜篮子的小资金参与者,其投资决策的根基还在于感觉。认清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揭示了我们游离市场的取胜之道。
一切取决于感觉,那么我们很自然就会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影响投资者买卖决策的感觉来之哪里?
也许我们会觉得这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的问题,比如政治、经济、行业、公司等等,但如果这样我们就又回到老路上去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经常在这个市场上出现,就是没有绝对的好事情也没有绝对的坏事情。
比如降息,有时候是利空但有时候就是利多。再比如CPI上涨,有时候是利多有时候就是利空。我们可以举出几乎所有的被称为可以影响市场的因素都具有这个特性,换句话说在股票市场上没有永远的利空也没有永远的利多。这是一个表面矛盾的结论,但它在股票市场上是成立的,因为市场是在变化着的。一个事件对于市场来说是利多还是利空并不在事件的本身而在于市场的趋势,或者说市场最近一段时间来的演变。
简单的说,当市场下跌了足够多到已经能够消化某个所谓利空事件的预期之后这个利空事件的兑现就成为利多,反之亦然,所以市场的真谛就是“跌多了要涨,涨多了要跌”。这里所说的“多”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时间,还有一层是空间。
把这个真谛通过一些技术指标进行量化,我们就能够把握投资者的感觉,就能够把握市场的波动,本栏以往所讨论的趋势分析方法就是基于此。(潘伟君)
本文刊于2011年11月14日《上海证券报》“实战心得”专栏(http://opinion.hexun.com/2011-11-14/135175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