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银行[2.95 -1.67% 股吧 研报]业改革路径设计者的眼中,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特定的历史时期,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确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不小的收获。但是,银行改革并非一“洋”就灵,当战略投资者或主动或被动地撤离之后,银行经营者才发现,自己的事情还是得自己办。
现代银行制度起源于西方,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发展相伴,西方发达经济体当中成长起来一批享誉全球的大型银行。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这些大银行在资产规模、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业务门类等多个方面,都全面领先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在全面改革之前,中国的银行经营者在国际同行面前只能恭敬地执弟子礼。
中国的银行业虚心地向国际同行学习,最高形态是在改革重组过程中引入境外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引进战投之后,中国的银行业搭建起现代公司治理架构,政策制定者期望以此来杜绝行政力量对银行经营的干预。与引资同样重要的是,战略投资者能带来现代银行经营所必需的技术,既包括信息技术为主的“硬技术”,也包括先进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方式、交易手段和风险管理等“软技术”。
平心而论,经过一轮彻底改革,中国的银行业在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等多个方面都有显著进步,这些进步与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无关系。
然而,经过本轮金融危机的冲击,外资银行七零八落。中资银行发现,当初外资银行指指点点的地方,他们自己做得也不是很好。可以学习外资行先进的服务理念、成熟的交易手段以及完善的治理结构,但外资行盲目的金融创新、过度的杠杆经营和松散的资本约束,都是值得吸取的教训。
金融危机给了中国银行业全面赶超国际同行的历史机遇。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已占据了全球市值最大银行、全球最赚钱银行等多个宝座,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但在骄人的成绩面前,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者仍需要保持冷静,不可盲目崇洋,也不应妄自尊大。
中国银行业表现优异,有诸多客观原因。中国经济以全球最快的速度在增长,而为经济高增长提供融资支持的任务中有超过80%的比例由银行完成;同时,中国的银行业享受着全球最高的利差收入,银行业对外风险敞口可以忽略不计。如此优越的经营环境,想不赚钱都难。
值得警惕的是,这些优越的环境都在慢慢发生变化,中国经济增速将会放缓,金融脱媒会使银行的作用降低,利差收入面临着利率市场化的挑战,这将使以前好赚的钱,以后可能不那么容易赚了。与此同时,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也是银行业挥之不去的阴影,若处理不当,地位变化将在朝夕之间。
在彻底改革之后,中国的银行业在很多方面都还只是形似。以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为例,之所以规模发展得如此庞大,与中国银行业长期以来的“基因”关系很大,经营者总是习惯于向政府靠拢。政府掌控着大项目,大项目需要大资金,大资金带来盈利机会。商业银行追逐政府项目可以理解,但从平台贷款暴露出的问题可以看出,这种“傍大款”的经营模式将难以持续。
同时,经过一轮改革之后,中国银行业尚未经过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此时评判改革效果缺少足够的证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银行业由“形似”到“神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银行业不可盲目崇洋 不应妄自尊大
评论
2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