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金融:自己的孩子自己抱


  11月19日,王岐山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地方金融工作座谈会。有媒体把王岐山的讲话理解为“防止地方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这虽说没错,但在我看来,王岐山最重的一句话是:“对于各类金融风险的处置,要坚持‘谁的孩子谁抱’的原则,明确责任,确保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这实际是告诉地方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中央支持,如果地方金融机构发生风险,中央是不会帮忙的。而所谓“防止地方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这不过是个风险提醒。

  当然,如果地方机构的网点铺到全国各地,地方机构机构变成全国性金融机构,那地方金融机构问题就会扩散,也会给问题的解决带来很大麻烦。最重要的是:这将绑架中央政府。

  王岐山召开此次会议的目的,应对还有一个重要目的,让地方金融机构和政府认清当前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早做防备,不要盲目扩张,否则风险巨大。

  我们注意到,王岐山在谈到国际经济形势时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不确定之中可以确定的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将长期化。这是一个基本判断。不要总说不确定,不确定之下会让决策左右为难。而确定“世界经济衰退将长期化”的认知,是希望地方政府注意,现阶段试图以原有的、简单地招商引资的方式扩大出口产业,风险巨大。

  所以,“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对外依存度很高的国家来说,关键要认清形势,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什么是“办好自己的事情”?金融系统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这条主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执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灵活性,按照“有保有压”的要求,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这实际是告诉地方金融机构,必须注重内需拉动的产业投向,而不再是拉动外需。重点应对防范传统出口加工企业的风险,有市场的企业支持,市场萎缩的企业谨慎。

  王岐山之所以在此时召开这样的会议,恐怕和“温州高利贷危机”密切相关。这次危机的处理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其一,中央必须协助解决问题,否则风险会扩散;其二,中央不该管,一个温州出问题不会影响大局,而且中央要是管了,也会向其它地方扩散,并向中央提出各种要求。

  从处理结果看,最终解决问题是中央和地方共同参与,以地方自己解决为主。不过,现在“温州事件”的类似情况已经开始在其它地方出现,尽管规模不是很大,还不可以用“潮”字去形容,但问题显然摆在了中央政府面前。

  王岐山处理问题的风格一向是“SARS风格”――先隔离后治理的方式,不主张中央包揽一切风险,否则拖累大局。此前无论是广东金融问题、还是海南金融问题的处理,都是这样,风险控制在一省之内,决不向中央伸手。

  现在,控制地方金融风险的任务恐怕非得落到王岐山头上不可。无论是职务使然还是经验使然,这事儿都跑不了。同时,这也事关重大。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明摆着,如果地方金融出问题拖累全局,那就麻烦大了。现在,国际评级机构和金融巨头都在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而他们“做空中国”的重要理由:一是地方债等金融问题;二是房地产泡沫会导致房价大跌、并拖累银行的问题。估计未来还会有实体经济越发虚弱的问题。

  我们本来可以避免这样的恶性循环,但由于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失当,现在似乎已经晚了。解决这些棘手的事情,又是亡羊补牢的被动应对。但即使如此,也总比不解决强。不过,现在的问题绝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统性问题,根源在于“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的错配。或者说是“稳健货币政策被执行为紧缩货币政策”,这是严重失误。

  如果不承认这个本质问题,而非要“让干旱的土地上长庄稼”,不仅徒劳,而且会越搞越遭。经济事务往往如此,方向对,不一定结果好,关键是“度”。现在,从根本上说,让M2的增速回到16%,哪怕是15%,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