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个体对周围客体(包括人、事、物、场、运作、过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总看法和总认定,并表现为个体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同时形成个体的价值尺度和准则。个体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个体的价值观既取决于个体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反过来会影响个体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个体哲学思想的基础构件,三者互相依存,相互牵扯。个体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自然或自发状态下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作用,而通过自觉学习修炼养成的价值观也可以使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若干个体所形成的群体具有群体的价值观,群体的价值观由组成群体的若干个体的价值观汇合而成。数量硕大的群体形成一个社会,社会的价值观由组成社会的群体的价值观汇合而成。突出的个体价值观有时会左右一个群体的价值观变化,突出的群体价值观也有时会左右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变化。

世界上最为普遍的价值观称为普适性人类价值观,与普适性价值观对应的是花色繁多门类纷繁的特定性价值观。崇尚真善美新的价值观是普适性价值观的核心,也是人性的核心。个体的价值观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也就是说,从个体的行为能够反过来直接看出个体的价值观。

个体的行为在行为顾及上有八个不同的层次:顾及个人,顾及家庭,顾及群体,顾及社会,顾及民族,顾及国家,顾及人类,顾及宇宙。普适性价值观从人类的延绵和发展来看,在行为顾及的观察面中逐渐反映出包容更多的行为顾及。原始人的价值观在其行为顾及的反映上唯只顾及个人,随着人类的延绵与进步,人类的价值观在其行为顾及的反映上,逐步增添了顾及家庭,顾及群体,顾及社会,顾及民族,顾及国家,并且在一部分最为先进的人群中开始顾及人类,甚至顾及宇宙。二十一世纪开始,顾及人类的价值观取向成为人类价值观取向鲜明的进步标志。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即以人为中心,以人的高水平适宜生存为中心的社会。和谐社会仰赖一定的制度安排和道德约束与倡导来实现,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反映着一定时期公共治理的效应达到人们适宜生存的程度。物质财富拥有的差距与物质财富分配的差异的适度,社会公众的社会共识与精神境界反映在行为顾及上已经达到顾及人类的水平,对以人为中心和以人的高水平适宜生存为中心的持续运转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运转的主流和世界运转的主流,并且在人的行为顾及上不断接近顾及宇宙。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它没有上限,因为在顾及人类以后还有顾及宇宙,而顾及宇宙是无穷的。和谐社会有底限:偏离了以人为本,使人的高水平适宜生存程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即物质财富拥有的差距与物质财富分配的差异大到不能容忍的程度;社会公众的社会共识与精神境界反映在行为顾及上已经达到偏离顾及人类的状况;以人为中心和以人的高水平适宜生存为中心的持续运转和可持续发展未能成为社会运转的主流和世界运转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