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马吃西餐
那是18年前,因公出国到世界著名的伊里公司考察。伊里公司是意大利特大型的国有控股公司。上午公司作罢介绍,中午设宴款待。对于意大利的西餐早有耳闻,据说是西餐的始祖,为世界六大菜系之一。在罗马帝国时代,意大利曾是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虽然后来意大利落后了,但就西餐烹饪来讲,意大利却可以与法国、英国媲美。意大利式菜肴的特点是:原汁原味,以味浓著称。烹调注重炸、熏等,以炒、煎、烩等方法见长。就餐的饭店是位于罗马市中心威尼托大街的一家星级饭店,饭店的名字到底是皇宫酒店还是宫殿饭店,翻译也没讲清,只说级别相当于北京的王府饭店。总之,这是一生品尝正宗西餐的难得机会。
饭店确实豪华,大門富丽气派,大厅金碧辉煌,就餐的大堂親和中滲透着高贵典雅。侍者一律是上了年纪的男性,大约四、五十岁的样子,一副绅士派头,不像我们这里“一水儿”的靓姐美女。大概他们不懂得“秀色可餐”的道理。落座之后,只见每人面前摆满银光闪闪的刀叉和晶莹剔透的酒杯,一个竹编小篮里放着各种精制的、像拇指粗的细长面包,除此而外,餐桌上竟是空空如也。意大利式大餐共有六道,先是开胃菜,然后依次是汤、副菜、主菜、甜品,最后是咖啡。每一道菜,都是侍者端着盘子,站在客人的左侧,一点点给客人夹。虽然语言不通,他的意思还是能明白:还要不要?你只要点头示意或者用大拇指和食指圈成O形,其余三指竖起,表示“好了”,他就不再给你夹了。
这次吃西餐给我印象最深的只有三件事:
第一,这是正规的西餐,拖的时间很长,吃了将近两个多小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好吃的东西。事后我问翻译,为什么没有吃到意大利有名的比萨饼和通心粉?他说那是些相当于小吃或快餐之类的东西,难登大雅之堂。
第二,程序太烦琐,几乎上一道菜就要换一次刀叉,吃鱼的刀叉和吃肉的刀叉是不一样的。一餐吃下来,吃的是什么几乎记不清,光记得换刀叉了。
第三,主菜印象较深,先上的是牛排,但不知道是有何特点的牛排,这时候侍者给倒的是红葡萄酒。吃肉喝红酒,这是讲究。西餐讲求各种原料所含卡路里和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烹饪方法注重体现原料的本味,保留食物纤维,让您嚼出食物原味。这道牛排就体现了这一特点。牛排很嫩,大约七八分熟,味道很浓,吃完了还想再吃一块,却没有办法向侍者表达。再就是吃鱼,既不知道是什么鱼,更不知道是如何制作的,例如是红烧还是清蒸,全然不知。上菜前侍者给换了酒杯,并倒上白葡萄酒,知道是该吃鱼了。这次长了个心眼,要了两条,实际上就是两个薄片。味道很鲜,好像没有什么刺,吃起来很方便。
西餐和中餐相比,具有一些优点,但缺点也非常突出。中餐各式各样的菜都摆在桌上,赏心悦目的五颜六色和巧夺天工的奇异造型都历历在目,而且浓郁的香味随着蒸腾的热气四溢,没有吃之前先让你的视觉、嗅觉尽情享受一番;中餐先吃什么,后吃什么,以及哪个菜多吃一点,哪个菜少吃或者不吃,完全由自己做主。西餐则不然,桌面上倒是干净,分餐倒也卫生,只是侍者端的是什么就只能吃什么,客人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当然也就丧失了品味美食的情趣。这一点对我们这些饕餮之徒来说,简直是致命的弱点。
这次吃西餐的最大感受,就是我们对意大利的大餐知之甚少,因而减少了“吃趣”。一方面翻译少,他光顾着自己吃,很少介绍菜品;另一方面,翻译对菜品也知之甚少,侍者虽然介绍了,他也不一定说得清。对于品味菜肴来说,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才有意思。例如,中餐点一道“宫保鸡丁”,我们知道主料是鸡肉,知道大致的做法和要求,吃起来就会有味道得多。如果能够知道“宫保鸡丁”的典故,那么,品尝起来更会觉得兴趣盎然。假若什么也不知道,现吃现琢磨,是猪肉?是牛肉?嗷,是鸡肉,那恐怕就没意思了。我们吃西餐,大致就是这种情况:一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啥都新鲜”;二是“猪八戒吃人参果,没尝出味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