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有个企业家朋友过了知天命之年,一儿一女也已长大成人,于是,开始谋划家族传承之事。我们讨论的话题之一,是让孩子共同接管家业,还是把家族的几摊事情一分为二,儿女分而治之。我们反复琢磨的一个样板企业,就是台塑集团。王永庆2008年意外去世,膝下子侄十几人,家业却没有因为分家受到影响。按照王永庆的筹划和安排,就算后来长子王文洋博士在美国闹得再凶,这个家业也不会被分掉。当时,我们都觉得王永庆不愧为经营之神。
然而,仅仅过了几个月,台塑六轻园区连续几场大火却烧出了故事的新版本,不仅董事长、总经理相继辞职,而且还爆出了假造数据的丑闻。台湾《商业周刊》杂志甚至用“最恶劣环境+最廉价设备+最少人工+最高获利目标=台塑神话破灭”作为封面文章标题。从这些报道中,我们知道:王永庆家族虽然财产不分家,但掌门人却不是最优秀的。与王永庆嫡子王文洋相比,作为侄子的王文渊读书时成绩就差,只是勤勉不休这一点值得称道,其梦想就是做个小企业主,只是因为太子失宠,大阿哥才得以掌权。这些信息的爆出,让我们不禁要重新思考:如果不能把家产交给最有能力的继承人,为什么不分家呢?
事实上,王文洋在两年之前就闹着要继承王永庆的财产了,但这位大博士侦查一圈下来,发现王永庆把所有的王家财产都以信托基金的方式锁定,只成立管理委员会,却不指定受益人,以防止基金因内斗而被迫解散。而管理委员会的家族成员只有共同经营权,没有个别占有和处分财产的权利。于是,这个制度设计就只能让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
但王家后来的故事似乎提示我们需要重新评估旧有观念。我们总是会觉得弟兄齐心、其利断金。但是,如果我们反过来想这件事:按照今天的商业逻辑,规模大小、资产能力真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吗?以诺基亚这样的企业为例,规模绝对够大,不也因为经营不善短短几年时间里就沦落到危机边缘吗?所以,不分家,规模大,并不是影响业绩的关键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把财产的经营权交到合适的人手里。
还有一个因不分家而陷入困境的例子是新鸿基。当年,创始人郭得胜先生为了避免“不肖子孙”争产分家而导致家业衰败,将郭家财产放到了一个信托基金中。郭先生的妻子和三个儿子是基金的受益人,但基金受益人之间却不可以出售股权。也就是说,兄弟之间通过股权内部转让或是出售股权的方式分家会非常困难。郭老先生觉得这是保全家业的最好办法,不管兄弟之间出现何种分歧,最后还是要坐在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基金成了一条锁链。但大家都知道后来郭家发生的故事。掌门大哥绑架事件后,兄弟开始争夺公司的控制权,内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司利益和家族利益。
现在,中国的不少家族企业开始进入传承阶段。信托基金,是一些创业者正在选择或即将选择的方式。股权信托,有利有弊。做好了,家业的基石会越来越坚固,比如香港的李锦记家族。但出问题的也不少,特别是当家族成员(或信托受益人)出现严重争斗的时候,往往会因“不能分家”的理念而没有预设退出机制,使企业在经营上受到拖累。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观念问题:创业者该如何看待“分家”:它究竟是一个绝对的坏事,还是一个理性的选项。如果兄弟间的合伙是不稳定的,那么用一定形式的“分家”机制来保证退出,也许是更恰当的安排。中国古话说:“树大分杈,子大分家”,它包涵了人性中的必然逻辑。
分家还是不分家
评论
编辑推荐
2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