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盛世修塔 演绎“狮象把水口,三塔锁章江”的奇观 曾祥裕(赣州风水养生堂 QQ1756131945,电话 13766307454) 宋代文豪苏东坡曾对人文内涵深厚的古府大余盛赞道:“大江东去几千里,庚岭南来第一州”。2011年11月24日,我再次应赣州市文物局长、赣州市博物馆馆长韩振飞的邀请,赴大余县城勘察水口塔---金星塔遗址。据了解,大余在修复魁星塔后,动议修复水口塔。这将是该县又一得民心的世纪工程。 重返大余东山,登上魁星塔,感慨万端, “盛世修塔,自古皆然。”记得2007年8月中旬,我曾参与修复魁星塔的风水勘测工作。那天下午,骄阳似火,我们在时任大余县文化局王局长的引导下考察了东山的魁星塔旧址。 东山在县治水城东面约1里处,南面遥靠大庾岭,北面被章江水截断,梅山水与章江在其西北麓汇合,然后东流。旧《大庾县志》载:东山山川形胜,灵秀为郡之最。登山远眺,双城对拱,宛如合璧,桥锁两岸,有如垂虹。山麓小河东绕,大河西汇,象系着腰带垂下一头。俯视山景,茂林修竹,郁苍倩秀,向为往哲先贤寄托情思之处。 大余魁星塔原是北宋时期建造的一座三层木作结构的奎星阁,位于县城东山之颠,在清咸丰元年和同治六年先后两次由时任南安知府游绍安和大余知县余光璧主持修葺和重建成5层砖墙结构,并改名为成树立全县文峰的魁星塔。该塔“文革”期间被毁,仅存塔基。 据史料记载,该县现存最早的塔是嘉祐寺塔,是一座具有唐代建筑风格又尚不成熟的宋塔。宋明时期,因讲求“风水”,保一方平安,在府城及新城等地先后兴建了金星塔、水口塔、文峰塔等。 同行前来指导的市文物局韩振飞局长认为重修魁星塔和水口塔都有必要,因为它们共同把守着大余水口,也可作为人文景观点缀大余的风景。 考察完毕,由我撰写了一篇《大余县文峰塔选址勘测报告》提交给王局长,认为在原址上重建新魁星塔,完全符合风水法度,建议修复的古塔坐向宜根据大余县城的水口以及新政府位置、来水情况,定为子山午向兼壬丙。 大余人民热情支持 盛世修塔 在大余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多次提议下,县委、县政府顺逐民心,善解民意,造一方名胜,以蓄志兴邦,接纳万民心愿,支持百姓鸿善大举,筹措资力,决定在原址上重建魁星塔。这正是:“ 国家昌盛,人民富裕,渴求人文环境的改善,祈盼人财官运享通,从古到今,人们兴建水口塔、文峰塔以满足这种心理愿望。” 宝塔于2008年9月10日(农历8月11日)之吉日良辰奠基兴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社会各界人士、全县人民的大力捐助下,整体工程于2010年12月22日全面完工并开光向游客开放。 新的魁星塔以崭新姿态傲然屹立在大余东山 据大余县政协主席吴昌星等人的介绍,新的魁星塔采用仿宋代古塔的建筑风格,按八面九层十八级的形制设计,每层分为明层和暗层,底部设地宫,六层设人宫,顶部设天宫。 主体为框架结构,内、外墙为仿宋青砖砌体,金包银丝缝做法,型式楼阁,层层重檐翘背,并有陧台四廊和预制仿木斗拱,底层四廊宽阔。外身塔座为高台带耳三跑须弥式,塔身高为54.888米,塔刹高9米,总高度为63.888米,建筑总高度68.99米,海拔272.99米,总建筑面积 2075.52平方米。 宝塔内部三宫均收藏有镇塔宝物及文物等资料,具有旅游观光、展览以及社会功能。宝塔外观主色调为青灰、黛、白、朱、金五色酿成。塔身为青砖本色,塔顶、塔檐琉璃瓦采用灰色;塔刹为球黑铸铁;塔链、风铃、避雷针采用黄铜原色;斗拱为铁红色;青石、白石均为本色。 魁星塔修后,果然不负众望。 2010年高考成绩公布,大余中学学生刘子瑜以614分的高分夺得赣州市高考文科状元,当年被北京大学文科实验班预录。2010年薛斐腾同学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陈伟同学以全市理科第三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学子金榜题名,大余重出状元!消息传出,大余县人民欢呼雀跃,精神振奋。这是该县打破了近十多年高考无名牌大学考生的沉寂局面。
尝到修复魁星塔甜头后的大余人民,又一股作气要修复水口塔---金星塔。 我们勘测后,认为从风水形法的角度来看,水口寺两边耸立的山形,金星塔处于的山形从南向北看,像雄狮昂头,又叫狮山;魁星塔处于的地位山形从北向南看似象鼻鸣天,又叫象山。狮山、象山隔江相恃,气势雄峻,气象万象,如果修复水口塔与魁星塔相对,加上现存的嘉佑寺塔,凌云竞秀,重新演绎21世纪新版的“狮象把水口,三塔锁章江”的奇观,重现大余的门户标志。一江三塔锁水口,这种风水景观在全国确为罕见。 忆往昔,大余因为拥有“狮象把水口,三塔锁章江”的风水奇观,有过“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的荣光; 孕育过“东方莎士比亚”— 汤显祖的《牡丹亭》;营造了宋代周程理学的发祥地、“先行教化”的“儒雅之邦”;展望未来,重振风水之威的大余,必将会涌现更多的优秀学子,必将再现“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的辉煌。 相关链接: 大余,历史悠久。秦时设关,唐置镇、隋置县,明清时置南安府。大余的梅岭是文化、自然分界岭,是战略要冲,又是中原文化的未端。中原文化与海外文化在这里交织碰撞,沉淀了丰厚的历史底蕴。 大余,人文荟萃,素有“儒雅之邦,礼仪之乡”之称。张九龄、王安石、周敦颐、朱熹、文天祥、戚继光、王阳明、蒋介石、毛泽东、田汉、曹禺、关山月等一大批文人骚客、知名人士,都曾在此活动,并留下了数以千计的不朽诗篇。“ “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是苏东坡赞誉大余的神来之笔。宋理学大师周敦颐在此构筑《爱莲说》并授程颢、程颐理学,成为一代理学宗师,南宋理宗亲赐书匾“道源书院”,从师讲学之风不衰,人才辈出。 朱熹、王阳明在大余寻根问祖,著书立传,弘扬了理学,名扬四海。清乾隆、嘉庆年间,戴衢亨父子叔侄“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西江四戴”名重一时。首席弟子为纪念恩师六祖在梅岭的磨难,在梅岭建“六祖庙”,开山住丫山灵寺,广布佛学,香火绵绵不断,至今仍为佛学圣地。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也曾来大余传天主教,中西文化在此碰撞璧合。 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多次在大余从事革命活动,项英、陈毅在大余坚持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陈毅写下了气吞山河的《梅岭三章》,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儒学、理学、佛学、红色文化的形成和融合,丰盈了大余的历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