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安基金发布了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清算报告。报告显示,华安基金将按每份1.001美元的份额净值向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基金持有人支付清算款项。
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是国内首家QDII基金,成立于2006年11月2日,存续期为5年。作为首只QDII基金,华安国际的推出,其试点意味更浓,实际上也为此后其它QDII产品的推出树立了“榜样”。正是由于有了华安国际,才有了后来更多QDII产品的成立与“走出去”。
把境外的QFII“请进来”,让境内的QDII“走出去”一直是监管部门的努力方向。在境外QFII纷纷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之后,境内QDII的推出其实也水到渠成。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华安国际成立了首只QDII产品。
2007年堪称是QDII的“发展年”。借助于当年的大牛市行情,投资于境内市场的基金产品引起投资者的疯狂追捧,百亿规模的基金并不罕见,“一日售罄”的盛况也在那时上演,而众多QDII产品的顺势推出,并且得到投资者的超额认购,其实也是沾了大牛市的“光”,毕竟当年基金创造的财富效应有目共睹。
但当年QDII产品的出海却不幸遭遇了“翻船”之痛。首先,其出海之日,正逢境外市场股指处于高位之时,面临着的风险不言而喻。而且,QDII产品由于资产配置等方面的原因,实际上也放大了投资风险。其次,QDII在境外市场处于高位时进行投资,却不幸遭遇了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肆虐,以至于其时的QDII产品净值到今天仍然处于“潜水”的态势,而其投资者则亏损严重。
相对于其它QDII产品因为高位配置所产生的巨额亏损,华安国际的投资则颇具“戏剧性”。由于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投资的结构性保本票据的相关主体是雷曼兄弟国际公司(欧洲)及其关联机构,而其于2008年9月至10月先后进入破产程序,导致华安国际此后一直无法正常运作、估值和开放赎回。但华安基金公司最终通过诉讼等方式挽回了相关损失,这无疑是其投资者值得庆幸之处。
在雷曼公司破产以及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时,华安基金公司发布了《关于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相关保本责任的公告》,其中就承诺,第一个投资周期届满时,如果所持有的结构性保本票据的本金发生任何损失,而保本人无法根据相关法律文件的约定全部或部分履行对该结构性保本票据的保本责任,对此造成的资金缺口我公司将予以弥补。事实上,通过诉讼挽回损失再加上华安公司填补了176.3万美元的“窟窿”,9640万美元的本金才算没有“损失”。
相对而言,华安国际在存续期满后能够保本兑现,至少让投资者避免了损失。但5 年来,华安国际的净值只定格于1.001美元,投资者真的没有损失吗?华安国际真的兑现了“保本”承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其一,如果仅仅将9640万美元的巨资存入银行,5年之后其净值也远远高于1.001美元。其二,如果是国内投资者,由于近年来人民币出现大幅升值,这些投资于华安国际的美元兑换回人民币,就不是保本的问题了,反而是贬值了。因此,华安国际所谓的保本承诺,不过是又一个美丽的谎言而已,其中的赢家只有基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