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增速略超预期 上市银行高增长能否持续?
记者:16家上市银行前三季度实现了净利润同比增长31.7%的增速,你如何看待这样的盈利增速?推动上市银行盈利向上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赵庆明:这一增速远超出我年初的预测,当时预测值在20%左右,现在看全年实现盈利增长能达到30%,甚至更多,远超过年初市场的平均预期。推动上市银行盈利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资产规模的增长,多数银行资产增速在10%以上;二是随着今年3次加息,银行的息差有所扩大;三是由于信贷规模受到管制,银行的定价能力有所提高,利率上浮的贷款比重和利率上浮幅度都有所提高;四是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多,尤其是银行理财产品为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贡献较大。
记者:三季度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由此前的高速飞跃到逐渐回归正常。有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业绩中,规模、利差和中间业务分别贡献了净利润增长的13%、7%和9%。中国银行业正处于大力推进业务转型的过程中,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目前却有观点指出未来中间业务收入增速会一定程度上趋缓。对此你怎么看,为什么?
赵庆明:三季度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有所回落主要是监管政策上对某些业务的限制导致的,当然这些限制是出于风险防控的目的,也确实是很有必要的。我不认为未来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将放缓,尤其是从大的趋势看,随着我国金融脱媒和金融创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将继续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增速仍将超过传统业务。当然,由于监管或市场的变化,在某些时候,中间业务的收入增长可能会出现放缓甚至停滞。
记者:存款流失是银行业三季报面临的另一问题。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存款同比增速不到10%,甚至部分银行还出现了三季度环比负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通常而言,存款流失会限制银行贷款规模增长,中期或对银行业绩产生负面影响。你如何看?
赵庆明:造成上市银行存款增速较低,甚至部分银行存款相比二季度末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一是经过上半年6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乘数有所下降,银行创造衍生存款的能力下降;二是贷款增加较少,贷款直接创造存款,三季度新增贷款比二季度少增4192亿元;三是理财产品的发行从银行吸走了部分客户存款,使得这部门存款以其他形式存在银行的负债中,这也就是看到尽管有多家银行在三季度存款余额出现了减少,但是其中的多家银行其负债总额并未减少,反而是继续增加。存款流失确实会限制银行的贷款规模增长,特别是对微观个体来说,如果某一家银行存款出现较大流失,特别是在其存贷比已经处于监管上限时,其贷款可能不仅不能增加,还可能被迫减少,以符合监管要求和维持适当的流动性,这当然会影响到业绩。不过,从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看,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仍然会继续增长,出现环比负增长仅仅是偶然现象。此外,从中长期看,尽管受制于金融脱媒,银行的存贷款增速都可能出现双双回落,甚至负增长,但是银行的中间业务却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记者:房地产相关贷款、地方融资平台、以及表外信贷等因素,不仅为银行业绩表现埋下隐忧,也使得当前银行股估值依然并不乐观。你对银行股估值未来走势如何看?
赵庆明:影响银行股估值的因素很多且充满了变数,我个人感觉确实很难把握,但是我对银行的盈利能力还是充满信心的。房地产相关贷款的风险整体可控,即使未来出现房价较大幅下跌,银行在这方面可能遭受的损失还是能够承受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形成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政策形成的,这不应完全推给银行自身,需要依靠改革来化解,我个人相信未来在政策上会找到合适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随着金融创新,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多,这能够保证银行利润仍然会以一定的速度在增长。当然,随着股改上市红利的逐渐消失,银行利润增速将回归到正常水平,大家可以看到,今年前三季度在四大银行中,只有农行一家利润增幅超过40%,其余三家都在30%以内。
记者:你对未来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有何预期?这些政策调整对于银行的资本金、贷款规模增速、以及其他业务等又将形成怎样的压力?
赵庆明:当前我国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确实都存在下调的可能性。随着澳大利亚、欧元区、巴西等主要经济体纷纷降息,以及我国通胀率有所回落,我国也存在降息的必要和可能。整体上判断,我国货币政策已经不可能更紧,央行回收流动性的力度有所减弱,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有所回升,特别是当前中央相继出台措施鼓励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和重点工程的信贷支持力度,银行信贷投放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