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与经济理论存在诸多背离,危机过后许多经济政策药方在挽救经济体的过程中出现了“药不对症”,经济学似乎也正在面临一场“危机”。在我看来,经济学中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增长?
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内核实则就是让经济以最快速度增长,不考虑这种增长可能带来的负效应。“GDP=消费+投资+净出口”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公式。根据这一公式,经济增长靠“三驾马车”驱动。“出口”的马车拉不动了,就靠“投资”,投资不行了,靠消费,这是中国人所信奉的经济增长模式。
从投资来看,如果今天的1元钱不能带来未来超过1元的回报,你会投资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投资是要讲回报和效率的。但凯恩斯主义却认为,扩大投资就能增加需求,从而推动GDP增长,不管这种投资是提升效率还是降低效率,在凯恩斯看来即便是“挖坑填坑”式的浪费,只要能创造GDP就是有意义的。
再从出口来看,凯恩斯主义认为,净出口为正才能对GDP增长做出贡献,相反则不利于GDP增长。这种思维对国际贸易发展是大为不利的。打个比方,A国1年进口为0美元,出口为1美元;B国进口101亿美元,出口100亿美元。如果考虑GDP增长,A国模式得到认可,而B国模式应该摒弃。如此发展,贸易保护政策只会广为盛行,其必然会带来全球贸易规模不断萎缩的结果。
中国可谓凯恩斯主义最忠实信奉者——中国经济发展唯“GDP”马首是瞻。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GDP衡量一切,但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这话听起来虽然有些过激,但却不无道理。经历了长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也应该好好地反思: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到底是为GDP增长,还是为了民众幸福的生活?
受凯恩斯理论影响,中国长期以来把经济增长作为目的,以GDP为考核标准,经济增长俨然成为一副“挡驾牌”,遮掩住环境污染、资源消耗、贫富差距拉大、花钱买速度、房地产泡沫越鼓越大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经济在低水平上扩张,给老百姓带来的福利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所对应的水平,经济增长与福利改善之间的距离也将越来越远,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不仅本身不具可持续性,并且还会为未来发展遗留巨大隐患,中国的经济增长最终也将丧失动力源泉。
在我看来,凯恩斯经济学是“不幸福经济学”,中国到了需要摆脱GDP藩篱、重新界定经济增长、摆脱主流经济学支配下的经济增长观的时候了。
财政刺激有效吗?
1929年大萧条表明市场是不完善的,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认为大萧条的原因在于总需求不足,而政府支出可以在调节总需求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逆周期操作熨平经济周期波动。同时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假说,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在利率下降或货币供应增加的货币政策下,需求并没有得到扩张,从而产出和一般物价水平并无相应增加和上升。因此,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从而货币政策失效,所以凯恩斯主张以财政政策为主对经济进行干预。
2008年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不断向金融系统注资,并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而对于货币政策的运用却主要集中在加强金融系统流动性方面。财政政策的运用会在短期内增加投资、恢复市场信心,从而推动经济复苏,但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财政赤字。
危机中,各国都加大了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力度,投入大量财政资金,造成各国财政赤字加大,政府债台高筑,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甚至出现了“偿债能力危机”,长期来看,政府的救助不但并没有改变经济衰退的全局,反而为经济发展留下了诸多“后遗症”。历史经验也反复证明,在经济景气下滑周期,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短期内的有效需求的刺激和提升作用是极其有限的。长期来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具体的政策措施与经济增长结构的内在联系,而不能简单地以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挖坑填坑”的方式进行。全球经济恢复缓慢也正是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危机中大规模的财政政策也是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失衡问题。这就需要政府有一种明确而具有信服力的退出战略加以解决,使经济回归到可持续性增长上来。可以说,凯恩斯经济学在2008年以来遭遇了彻底的危机,财政政策又一次地被证明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利率要与CPI挂钩吗?
主流宏观经济学将价格稳定作为宏观经济首要目标,视价格稳定为宏观经济稳定的前提。其理论依据是长期不存在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权衡关系,防止央行以长期通货膨胀为代价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追求短期增长和就业增加。利率规则的货币政策也正是为治理通货膨胀设计的,要稳定经济主体的通货膨胀预期,必须为央行设置具有政策约束力的名义锚,以确保央行追求长期价格稳定目标。
然而,现实中通货膨胀目标制以及利率在控通胀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却越来越捉襟见肘。其一,主流经济学只关注商品价格,忽略了金融资产价格,通货膨胀目标能够锚定产品市场的通货膨胀预期,但不能锚定资产价格预期,只要资产市场价格泡沫和实体经济的低通货膨胀并存,价格稳定就不一定保障金融稳定,宏观经济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日益脆弱。其二,从利息的本原看,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如果利率超过了产业平均利润率,则会导致资金流出产业领域,容易产生经济衰退和资产价格泡沫。由此可见,货币政策以通胀为目标的必要性在减弱,通货膨胀水平决定利率水平的必要性也在削弱。
现实中,发达国家或许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利率与CPI出现了“脱钩”的趋势:11月3日,欧洲央行在通货膨胀(3%)突破长期以来恪守的2%的通胀目标后,却意外宣布降息0.25个基点;美国在核心CPI一路走高的同时,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却始终按兵不动;英国9月通胀率(5.2%)创下1992年以来的新高后,基准利率仍然维持在0.5%的水平。
然而相反的是,我国的利率政策却始终在紧盯CPI,历史上也带来了不少的“教训”。例如:针对物价的持续下跌,从1996年5月起到2002年2月,人民银行连续进行了8次降息,但收效甚微,物价水平持续走低,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6年的通货紧缩。再如,针对07年经济出现过热苗头,自07年2月至12月短短的10个月内,人民银行先后6次加息,而事与愿违的是,CPI却一路上涨,从2007年年初的2.2%上升到08年2月的8.7%。
中国政府当局是否也应该放弃传统的经济思维、认真审视我们的利率政策呢?
主流经济学理论被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冲击得溃不成军,相关理论对于现实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显得是那么得苍白无力。可以预见,未来试图对经济学理论重构的努力必定增多。这足以提醒在金融市场中摸爬滚打的我们,在运用主流经济学框架思考宏观现象以及预判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时需要十二分的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