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把审核关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关键


        今年股指出现大幅下挫的走势,除了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央行收紧银根的举措等因素之外,新股IPO与上市公司再融资竭泽而渔式的“圈钱”行为同样“功不可没”。某种意义上,上市公司无休止的恶意“圈钱”行为,对于投资者信心上的打击更大。

        无论是新股IPO还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实施,都需要过证监会发审委这一关。显然,今年新股发行的鱼贯而出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大肆泛滥,与证监会发审委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尽管如此,发审委仍然常常遭遇市场的诟病。

        2010年度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期间,新股、次新股出现的大面积业绩快速“变脸潮”,足以证明某些并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成功地“浑水摸鱼”。这其中,有保荐机构未能做到勤勉尽责的原因,显然也与发审委把关不严有关。否则,就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根据制度设计,目前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保荐机构与发审委分别把守着不同的关口。但在“利”字当头的资本市场中,寄希望于保荐机构能为市场把好关,无异于痴人说梦。事实上,保荐机构并没有真正做到维护市场的整体利益,反而与发行人穿一条“裤子”,其并没有做到恪尽职守、公正客观与勤勉尽责的行业基本准则。于是我们看到,新股次新股业绩快速“变脸潮”出现了,新股发行“三高”的局面产生了,市场的风险也被放大了,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更没有保障了。

        在此背景下,发审委的把关就显得异常的重要。但实际上,发审委把关不严的问题同样突出。看看立立电子、苏州恒久、绿大地、胜景山河这些“大腕”就知道,发审委是如何为市场把关的。若非媒体的及时揭露,像立立电子、苏州恒久、胜景山河早就将资金圈到手成为“股市大家庭”的一员了。绿大地因为隐蔽较深,而侥幸成功上市。

        而且,对于市场上质疑的某些上会公司,也能频频通过发审委委员们的“法眼”,继而冠冕堂皇地挂牌上市。其实,市场质疑必有其一定的根据。而发审委委员的审核,仅仅只是通过看资料的方式来完成,难怪市场上会存在那么多的劣质公司出现,也难怪中小投资者常常会踩中新股地雷。

        发审委的把关情况,从过会率上同样可以看出端倪。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的过会率为76.5%,二季度过会率为82%,上半年新股平均过会率为79.25%。而在三季度,过会率则有攀升的态势。三季度共有113家公司上会审核。其中,过会公司达96家,通过率为84.96%;14家公司未通过,占比为12.39%,而另有3家参与审核的公司属于其他情况。过会率越高,那些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就越有可能混进市场,上市公司的质量就越没有保证。

       10月的第一周,过会率突然降低。6家企业过会,只有两家获得通过,过会率只有33%。此现象并不常见,此举一方面有利于将那些不合格者挡在市场的大门之外,也更是向那些包装造假上市者敲响了一记警钟,IPO审核标准是否从此趋严还难下定论,但却明显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笔者以为,发审委在今后的审核工作中,更应该“严”字当头。毕竟,严把审核关,亦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