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句出自《论语》,在中国流芳百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至理名言。这一千古名句中,有四个关键的字:学、时、习、乐。“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其目的是从“有字书”或者“无字书”中获取知识、信息;“乐”当然是快乐,是高兴。关于这两字,大概歧义不多。歧义的表现主要在对“时”与“习”两个字理解上。我们可以从不同资料中看到这样的解释:“时”是时常、经常、常常的意思,“习”是温习、复习、练习等。
仔细琢磨,可以发现,这大概是一种误解。我以为,“时”是及时,不失时机的意思。至于要将“习”字说清楚,还得费些周折。“习”的繁体字由两个组成,上面是个“羽”字,下面是个“白”字。大家知道,羽是鸟的两个翅膀。“白”则从无,比如白痴,白丁,白气,一张白纸等,包含无、没有、不懂、不会的意思。可见,习的本意是幼鸟学习飞翔时翅膀不断煽动的样子。也就是说,习带有实践活动的性质。联系起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意思是说,“学”以获取知识、信息,及时、不失时机地将所学的知识、信息转化为技能、本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取得实际效果,这当然收获的是快乐。因此,学习=学+习。学,是获取知识、信息;习,是转化应用知识、信息。学是手段,习是目的。学与习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的快乐在于满足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比如学习开车,既要学习车的知识、交通规则,又要学习驾驶理论,更要掌握驾驶技巧。学习车的知识和交通规则是抽象的,枯燥的,是理论的过程,而学习驾驶则是具体的,应用的,是实践的过程。理论是学,实践是习。学会开车,就是学而习,将知识、信息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不变苦作舟。勤与苦在学习过程之中,乐在勤与苦所结出的果实之中。不经历风雨,难以见彩虹。没有免费的午餐,也不存在不经过勤与苦的快乐。学习的过程就是经过勤与苦的历练,进而达到快乐境界的过程。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在一次又一次学习的快乐中,自我生命得到提升,社会组织和整个人类都得以发展。知识改变命运,也就是学习改变命运。学习改变个人命运,改变组织命运、国家命运,以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再比如学习推销,需要学习有关商品的基础知识,需要学习消费者心理的基本知识,需要学习与消费者沟通交流的知识,需要进行实战演练,最终在推销具体过程完成推销学习。如果缺乏成功的推销实践活动,那么学习推销则有学而无习,显然不够完整,最多只能算“半拉子工程”。又比如学习企业经营,需要学习企业流程知识,核心技术知识,也需要学习员工心理知识,需要产品消费市场知识等,并在实践中转化应用这些知识,使其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活水源头。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其实,学习管理学、领导学也一样,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不能光说不练,言行不一,学是一套,做是另一套,理论与实践脱节。有一个成语叫做“熠熠生辉”。“熠”字半边是火字,半边是学习的习字的繁体字。我理解,熠熠生辉是说学与习达到了一种境界,这个境界就是炉火纯青、技术精湛,所以像火,有光亮,有闪耀,这是学习的至高境界。这也是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活动家、政治家头顶都有光环,有“晕轮效应”的深层道理。
为什么有些人会厌学?“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在学习中得不到快乐。所以如此,(1)学习能力不足。这部分人,往往一开始没有打牢知识基础,有关基本概念含糊,似似而非,学起来似懂非懂,学不会、学不懂,学业成绩平平,总是处在劣等生行列,觉得学习是件尴尬、困难的事情。久而久之,厌学成为必然。(2)贪恋当下行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些人志不在学,难以忍受学习过程中的勤与苦,注意力分散,精力不集中,导致学业荒废。不少父母总觉得自家的孩子很聪明,学业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主要原因就是意志力薄弱,缺乏吃苦精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3)学非所用,知识无用。规模化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标准化、通用性知识。一般而言,这些知识对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非常重要,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用性知识的基础知识。但这些知识难以在实践中直接转化应用。所以,一些人误以为,知识无用,学而无用,甚至认为学习白白耗费了人的时间和精力。由此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极低。
在传统农业时期,知识的主体是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耳熟目染,手把手相交,父亲带儿子,儿子再带儿子,师傅带徒弟,徒弟再带徒弟,学会出师,才算大功告成。农业时代,学与习紧密相连,相互配合,协同运作。进入工业化时期后,工厂化大生产的出现,过去的“父子制”、“师徒制”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所以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了“师生制”,实行规模化学校教学。学校教学具有规模化优势,但出现了学与习分离的状况。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知识,知识的转化应用,也就是习知识,需要到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时候。这是知识无用论产生的主要原因。随着知识化、信息化时代到来,简单地依赖“师生制”学校教学也难以适应,需要在“师生制”学校教学的基础上,推进学校后继续学习,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自我提升和修炼学与习的能力。这样,学校学习以学为主,学校后学习以习为主,学以致用,学习结合,学习相彰,熠熠生辉。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中国人具有谦逊的品格,善于学、勤于习。长达数千年时间里,中国人学习获得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农业技术,由此创造了熠熠生辉的农业文明。传统的“中国学习”支持了传统的中国文明。然而,谦受益,满招损。工业革命兴起的年代,恰逢中国“康乾盛世”。这时的中国,伟大而自满,清高而傲慢。看似伟大的君主,钟情农业文明,“无知”工业文明,拒绝与西方文明取长补短,碰撞交流,相映生辉。那时,中国君王自视“天朝上国”,不肖向西方人学习,引致中国人“集体厌学”,恶果是中国趋向衰落,跌入兴衰交替大循环。此后200年,中国积贫积弱,多灾多难,步履蹒跚。落后就要挨打受欺负。因为“集体厌学”,我们不知挨过多少打,受过多少欺,甚至是“西方列强”的群体殴打、轮番殴打,群体欺凌、轮番欺凌。在饱受殴打、欺凌的屈辱之后,中国人如梦方醒,终于傲慢变谦卑:原来“技不如人”,我们需要向“蛮夷”学习。在19世纪,“中国学习”变革并不彻底,羞羞答答,半信半疑。只学技术,不学文化,拒绝制度。直到辛亥革命之后,出现彻底学习、全面学习的新趋势。学技术、学文化、学制度。1949年之后的30年,“中国学习”出现新问题,向朋友学习卖力,向敌人学习免谈,只学朋友不学敌人,一门心思学习苏联“老大哥”。其结果必然“故步自封”,知己不知彼,时时被动,处处受困。1979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开辟了全方位学习的新征程。全方位的“中国学习”创造了令世界震惊的“中国奇迹”。
人们常说,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世纪,“本领恐慌”已经成为常态。本领恐慌,其核心是知识恐慌、技能恐慌。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知识和信息的生产速度超过了个人学习速度。每个人都更多地面对无知的世界,更加感觉到学与习的压力。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发展与变革的源头活水。毫无疑问,人类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来自知识进步。随着工作与生活的“知识门槛”提高,学知识、习知识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农民需要学习,工人需要学习,知识分子也需要学习;孩子需要学习,家长也需要学习;学生需要学习,教授也需要学习;员工需要学习,厂长需要学习,经理需要学习,企业家也需要学习;干部需要学习,领导也需要学习。村长需要学习,乡长需要学习,县长需要学习,市长、省长和总理,书记和总书记都需要学习。发展与变革的本质是知识的增长,为发展而学,为变革而习。学与习是获取知识、信息,并将知识、信息转化为实践,进而推动发展与变革的根本途径。知识无限,学海无涯,学习是人类发展与变革的基础机制。没有脱离知识增长的发展与变革。发展是树冠,学习是树根。加速发展与变革步伐,必须深化学、拓展习,全面提升学习力。推动发展转型,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新跨越,必须用足学习功夫,夯实跨越的知识基础。(本文与《学与习:发展变革的知识基础》是同一篇文章的上下两部分)
学与习:发展变革的知识机制
评论
编辑推荐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