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5+2>7”家庭教育实践 走出“5+2<5”家庭教育误区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叹:“5+2<5”。即学生在校5天的教育抵不上2天假日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系统的工程,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是教育的基础细胞,是学校、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家长学校是学校协助、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2005年3月,凯里四中家长学校成立以来,我们积极利用家长学校平台,就如何加强学校与家长沟通,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工作有计划,内容详尽,安排有序。每学年制定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包括授课计划),每学期开设3-4个讲座,加上各班召开的家长会等等,一学期不少于6个课时。家教指导以政教处和年级组为主要组织形式,除了学校统一组织的家长培训会或座谈会外,各班还经常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灵活多样的家教指导活动,根据家长类型、家长受教育水平、不同教育对象和教育对象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2.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深受家长欢迎。

     (1)、举办专题家庭教育讲座。近年来,我校聘请在家庭教育方面经验丰富的家长、老班主任、老教师担任家长学校的培训老师,对家长进行道德、法制、育儿等方面的培训,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了解90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关注孩子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帮助家长提高与孩子沟通的艺术,科学地指导他们的学习、生活,就独生子女中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个案点评,受到家长一致好评。

     (2)、加强与家长联系。尽管现在通讯非常发达,很多老师习惯于用电话与家长进行联系,但是,我校始终认为,通讯联系不能取代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因此,我们一方面鼓励家长校访,凡是到我校进行校访的家长,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均要热情的接待,实行“首问负责制”。另一方面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展“大走访”活动,学校领导带头垂范,利用周末或下班时间,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特别是到贫困学生、问题学生家中了解第一手情况,与家长话家常,聊教育,与家长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同时,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家校通等平台,就学生在校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3)、实施了教学开放活动。向家长全方位展示课堂教学,家长们可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与孩子共同听课,了解老师的教育方法,进一步增进老师与家长的相互理解。并多次邀请家长到校听课,一方面帮助家长了解子女学习情况及所在班级班风学风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家长的角度对任科老师提自己的建议,以更好的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家长们反响很好,这些班主任也成为我校乃至全市公认的优秀班主任。

     (4)、开展对学生的亲情教育。让学生感悟亲情、感恩亲情、珍惜亲情,从而更易接受家庭教育,让家庭教育更有效果。感恩教育是在当代青少年易受各种价值观影响的情况下我校进行的特别教育方式,因此,我们通过办讲座,开主题班会及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今天拥有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5)、重视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由于种种原因,总会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这部分学生有的学习差、有的行为习惯差、有的道德品质差,在校园内影响较坏,为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通过校党支部、家长学校对各班存在的“问题学生”进行摸排,然后安排教师一对一进行辅导,且与家长签定教育帮扶协议,明确家长、老师的责任,督促家长关注自己的子女,共同承担起对他们的教育职责。

     (6)、关注进城务工儿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育儿水平。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许多农村家庭放弃了祖辈固守的农田,带着家小纷纷涌入城市,于是,流动儿童成为学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流动儿童父母迫于生活的压力及自身意识的局限,使流动儿童学生存在诸多的问题。为此,我校在新生进校的第一周,就要摸清楚哪些属于进城务工子女,然后通过培训、召开家长会、电话、走访等形式,对这部分家长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认识和教育水平。我校还将进城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申报,并希望通过研究,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此文为教育部关工委全国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2011年工作会议汇报材料贵州省凯里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