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股市回眸:“价值投资”理念在中国


  题记:“价值投资”的理念在各国投资者的实践中被发扬光大,名扬四海。可是,如此大名鼎鼎的“价值投资”理念在中国为什么就不灵了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你面临的股票市场是巴菲特那样的市场吗?第二,你可以选择的企业中有巴菲特可以选择的那种类型的企业吗?第三,你是巴菲特那样的投资者吗?

  年末大盘点,今年的中国股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夜回到十年前,也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怎一个“跌”字了得。截止到12月16日,上证综合指数全年下跌超20%,收盘点数不仅创三年半以来新低,而且让股指回落到10年前的水平。中国股市由此成为今年全球跌幅最大的股市之一。

  在无情的数据指标面前,哀鸿遍野,悲观情绪弥漫。众多股民惊呼“看不懂”。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经济今年的表现尚佳,但是股市表现却叨陪末座,很不符合股市与经济“同呼吸共命运”的规律。对此,很多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包括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角度加以解释。此时,我想起投资学领域着名的投资理念“价值投资”和它的实践者:被誉为“股神”的美国投资家巴菲特,还有在我国经常被探讨的一个问题:价值投资的理念适用于中国吗?面对今年我国股市的的总体表现,一个直接的回答似乎是:不适用。

  价值投资的理念由着名的投资学家,也是巴菲特上个世纪50年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其核心观念是:决定公司股票价格的最终因素是公司的经营、管理和盈利能力。选股就是伯乐挑选千里马。一旦选好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投资者就不应该频繁地进行买进卖出,而是长期持有该股票,获得这一公司业绩长期增长的好处。这一投资理念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特别是在格雷厄姆的学生沃伦·巴菲特的成功实践中得以深入人心。

  深受这一理念影响并对其坚信不移的“股神”巴菲特率领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公司在投资领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1)在巴菲特取得控制权的1956年,该公司的股票价格为12-15美元。在32年之后,即1988年,该股票的市价每股超过3.8万元。

  2)如果一个投资者在1956年将1万美元的资金交给巴菲特打理,在1994年末,这位投资者将拥有价值达8000万美元的股票。

  3)巴菲特凭借着出色的投资赚钱能力,早已跨入美国首富行列,与比尔·盖茨比肩而立。在计算机互联网行业的中青年翘楚面前,鹤发红颜的“老人家”巴菲特一点也不逊色,甚至更引人注目。

  受到价值投资理念和巴菲特的影响,无数各国投资者和基金管理者前赴后继,在股海中上下起伏,颇有斩获。“价值投资”的理念在各国投资者的实践中被发扬光大,名扬四海。可是,如此大名鼎鼎的“价值投资”理念在中国为什么就不灵了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你面临的股票市场是巴菲特那样的市场吗?第二,你可以选择的企业中有巴菲特可以选择的那种类型的企业吗?第三,你是巴菲特那样的投资者吗?

  关于第一个问题,巴菲特所处的美国股市是全世界最发达的资本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一市场在市场的结构层次和规模上,在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空前的水平,而且信息透明,监管严格。以市场的层次结构来看,有以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为主导的主板市场,其中有2300多家上市公司,主要是蓝筹股公司;有以纳斯达克市场(NASDAQ)为主导的创业板市场,纳斯达克在2006年成为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监管的证券市场,促进其加强内部监管。目前纳斯达克有1600家大中型上市公司,500多家小型上市公司,此外,它还设有NASDAQ全球精选市场,其上市公司的水平超过NYSE。除这两家全国性的市场之外,美国还有6家地方性的证券交易所;中小股权交易系统(OECBB),其中有3400家公司参与交易,地方性的柜台交易市场和私募证券交易平台。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为发展处于不同水平的公司提供了融资的平台,同时也为风险承受能力各不相同的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机会,鼓励了不同市场之间的竞争和企业之间的优胜劣汰。反观中国股市,层次结构单调,目前还是以沪市和深市两大市场为主,虽然深市已经推出了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但是当前的发展尚不完善。也没有场外交易市场和其他类型的市场。这种单调的市场结构使得市场的品牌效应不突出,同一市场的上市公司良莠不齐,市场之间缺乏流动性,企业升降板没有弹性。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考察一下巴菲特选择的企业(股票)具有怎样的特征:(1)绩优大蓝筹股。巴菲特长期持有的八种股票为:①“可口可乐”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②“吉列刮胡刀”占有全球60%的便利刮胡刀市场;③“美国运通银行”的运通卡与旅行支票是跨国旅行的必备工具;④“富国银行”拥有加州最多的商业不动产市场并位居美国十大银行之一;⑤“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曾经是美国两大住宅贷款业者之一;⑥“迪斯尼”在购并美国广播公司之后,已成为全球第一大传播与娱乐公司;⑦“麦当劳”是全球第一大快餐业者;⑧“华盛顿邮报”则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报社之一,获利能力远高于同业。这些公司几乎都是各自行业的领头羊和佼佼者。(2)企业基业长青。巴菲特说:“我们的重点在于寻找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未来10年、或者15年或者20年后的企业经营情况是可以预测的企业。”那些昙花一现的企业不在巴菲特的选择之列。(3)企业积极回报长期持有股票的投资者。这些业绩优良的“超级明星”企业,也是乐于回报投资者的企业。能够坚持做到这点实属不易。从1990年至2000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中只有25个能够做到连续10年的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达到20%,而且没有一年低于15%。满足以上标准的企业一旦成为巴菲特的囊中之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本净值就每年以23%的复利增长,这对于特别钟爱“复利增长”的巴菲特可以说是求仁得仁了。

  反观我国的上市公司,不能说没有绩优大蓝筹股队伍,中国石油、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石化、交通银行、中国神华、招商银行、中国联通、中信银行作为沪市近年来前十大盈利企业,已经是沪市上市公司的中流砥柱。但是,一是这些公司有些仍然处于国家垄断的保护之下,还没有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锻造出扎实的基业和创新能力;二是这些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未完善,政企不分的痕迹时时可见。除此之外,我国上市公司普遍重“融资”轻“分红”。统计显示,10多年A股公司中坚持年年分红的企业只有十来家,而10多年来没有任何分红的“铁公鸡”企业有100多家。这样的回报如何鼓励投资者做一个长期持有股票的价值投资者?

  最后一个问题,我认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需要投资者反身自问的一个问题:你是巴菲特那样的投资者吗?巴菲特被人引用的名言无数,但是我认为最有意义的是以下这句:“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的经营者,所以我成为优秀的投资人;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投资人,所以我成为优秀的企业经营者”。(1)巴菲特由此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于长期投资者,而决不是期望短期内通过炒作就能够获得暴利的投机者。(2)巴菲特秉承对股票不熟不做的原则,他只投资自己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其产品非常了解其品质和管理理念的公司,比如消费、传媒、银行企业的股票,因为说到底,一个公司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它为消费者提供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上。(3)巴菲特始终坚持自己虽然简单但是行之有效的投资理念,从不人云亦云。在1998年网络股风起云涌之时,巴菲特认为自己看不清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也不是这一领域的专家,所以他选择了放弃而不是追逐。结果在2000年纳斯达克一落千丈的时候,唯有巴菲特笑傲江湖。(4)巴菲特朴素、平易近人、乐观,风趣,他有很高的智力但是追寻着一种简单的智慧。进入晚年之后,他把大多数财富捐献给比尔盖茨——梅琳达基金会,致力于慈善事业。巴菲特是人而不是神,他只不过是一以贯之地坚持自己设立的高标准,他能够做到,一般人也应该能够做到。作为投资者我们可以问自己:你是否一开始就热衷于短期炒作追求一夜暴富呢?你是否经常跟风,把资金投入到自己完全不了解也不熟悉的企业中呢?你是否经常左顾右盼,追逐热点炒作概念股呢?你是否有着一颗平常心,即使在富裕之后也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呢?凡此种种,我国股市的投资者应该能够从巴菲特身上得到一些做一个价值投资者的启发。

  总起来说,价值投资的理念现阶段在我国还不完全适用,因为我们还没有一个结构层次丰富完善同时监管严格的资本市场,我们还没有一支业绩优良同时积极回报投资者的大蓝筹股队伍,我们还没有一批心态成熟投资行为理性的价值投资者。但是,今天不适用不等于永远不适用。打造一个值得并可以进行价值投资的资本市场应该是我国的长期目标,郭树清出任主席以来证监会的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动公司加大分红力度,打击非法交易加强监管都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作为投资者,在积极关注和期待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监管变化和上市公司变化的同时,努力提升自己也是一项不得不做的功课。一个健康的股市,是各方面所有人共同作用的结果。回首2011年的股市,对此,我们应该了然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