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关注的话题。如前所述,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写作视为一个从“积件式写作”、到“个性化改写”、再到“创造性重构”的循环上升过程。根据教育现象学的观点,写作即思考。写作在学习中的意义如下:
(1)使思维清晰化、系统化 众所周知,当思维在头脑中进行的时候,往往是联想式、跳跃式的,省略了许多中间过程。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很多东西我们想得出来,却未必说得出来,更未必写得出来。因为写作要求具有逻辑性、严密性,要求做到前后一致、自圆其说。因此,当我们试图把一件事情写出来的时候,就必须先把它完完全全想清楚。由此看来,写作与修改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清晰化、系统化的过程。
(2)有助于个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前面已经说过,隐性知识很难用语言、文字和符号来表述。但很难并非完全不能。笔者认为,隐性知识可分为绝对隐性知识和相对隐性知识,前者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能用语言、文字和符号来表达,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后者通过挖掘有可能被语言、文字或符号表达出来,只不过我们以前没有意识到而已。我们懂得的东西其实比我们意识到的要多得多,这一点已经被认知心理学中大量的关于无觉察知觉、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研究所证实。[11-14]以往的文章大多探讨如何挖掘他人的隐性知识,却较少关注如何挖掘自我的隐性知识。对于隐性知识的自我挖掘,笔者主张采取一种“内读法”,即除了读有字书、读无字书(观察自然和社会)之外,还有一种方法是从自己以往的内在经历和体验中去发掘隐藏的知识。写作就是“内读法”的一种,因为写作的过程,也是自己不断向自己发问并且自我解答的过程。这种内读法,能将我们的部分隐性知识显性化。由于隐性知识大都源自实践经验,与知识产生的情境密切相关,较少受到抽象概念和理论的干扰,往往可以产生出原创性的思维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