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从积件式写作、到个性化改写、再到创造性重构,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可能包含若干次写作;从前一个阶段到达后一个阶段,需要经过一次“顿悟”;每一次“顿悟”都是一次飞跃,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笔者认为,“顿悟”过程就是皮亚杰所说的“内源性重构”的过程,它发生在新知识片段与原有知识体系的碰撞中。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总是循序渐进的,而是在一次又一次跳跃中进行的。以往的学习理论过于强调学习的循序渐进,只注重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强调通过逐步推理来得出结论。这种教学会妨碍学生直觉理解的健全发展,不利于“顿悟”的产生。事实上,人们在面对不确定问题时,常用启发式规则进行直觉飞跃,其中就隐含了内隐的无意识记忆。因此,有人主张,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积极地应用想象、类比和直觉思维来解决问题。
“顿悟”的产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有实验证明,认知负荷增加导致的认知资源耗费,会影响到工作记忆的容量及加工效果,进而影响顿悟问题解决的效果。可见,在信息超载的时代,如何降低认知负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