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发展随想


    乡镇发展随想

                              宋 圭 武

    一日,与某县乡镇干部交谈,乡镇干部反映了如下情况:

    我们X县,乡镇上的干部,一般多则120多人,少则80多人,平时大部分都不在乡镇,忙的就少部分人。实际上一个乡镇要不了这么多人,人浮于事,都拿财政工资。

    乡上的干部提拔,现在规定必须要求有70后或80后的,结果一些60后正年富力强有能力的,却用不上,提拔不起来,就没有了积极性,人也就不原意上班了。大部分干部,一到40多岁以上,就开始逐渐不上班,就只拿工资。

快到年关了,乡上的干部也发愁,因为要拜年,需要送钱,凡是有关的上级,都得送。有些干部就借钱送,好的乡,有企业的,就情况好,否则,就是麻烦。现在县上的一些主要领导,就是平时不搞其它的腐败,一年靠过年送的礼,就有不少,就够一辈子花了。

    现在的乡镇干部越来越难当。乡镇上原来的财产,前任都处理的差不多了,给后来的就没有剩多少没有钱,就不好办事。

    县上考核乡镇,往往是下指标,如破案,就要求每年有8起,有些乡镇达不到,就四处人为找案子。

    上面人到乡镇检查工作,得送红包,不送工作就是问题,人家就会挑你的毛病,找你的不是。

    思考:

    目前,农村改革,确实需要好好研究一下乡镇问题,不然,乡镇不但不能维稳,很可能自身就是一个不稳定的根源。乡镇发展,不能一味求稳怕乱,否则,最终可能导致大乱。

    一个乡镇这么多人,人浮于事,若积累下去,就需要国家供养庞大的财政人口,这是一个大负担。如此下去,国家真是危险。

    乡镇体制最终恐怕需要改革,需要一次大手术。如果说从人民公社体制到乡镇体制,是农村基层组织的一次改革;那么,目前的乡镇体制,又面临一次新的创新,这将有可能成为下一次农村改革的主题。

    下一次农村基层组织改革,如何改?笔者倾向于应是乡镇自治化。就是乡镇应向自治的方向发展,有条件的乡镇,可开展直选。

    下一步农村乡镇改革应借鉴过去人民公社体制的优点,要有综合的性质,工、农、商、学、兵,可以考虑综合到一块。现有乡镇人员,必须进行分流。以后乡镇需要人,可由乡镇自己招考。有条件的,有财政保障的,就招,不需要的,就不用招人。

    一般情况下,国家需要干部和事业单位需要人,都应通过招考方式进行。具体由各单位报指标,考试和录用由国家统一进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转变观念,要更多有创业的思想。

    用指标管理乡镇,是有很大问题的。国家应完善乡镇问题的反映渠道和信息流通渠道,这样对加强管理可能更好一些。而不是一味的下指标,弄不好就弄虚作假。

    上级检查乡镇工作,国家应出台规范措施,包括陪同和接待费等,都应有具体规定

    对乡镇干部的送礼问题,国家要进一步完善监督制度。在送礼方面,可提倡举报和一票否决制。就是说若发现上级有收礼行为,一经查实,就地免职。另外,就是要加强乡镇干部的教育,乡镇干部要带头不送礼。  

    乡镇提拔干部,不要硬性规定年龄限制,要重成熟和资历,尤其要注重40-55左右的人的使用和提拔。

    现在一些地方,提拔干部,贴出公告,动辄要多少后多少后的,如70后的,80后的,甚至90后的,其实,仔细考虑,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首先,干部应是成熟一个,提拔一个,不要人为将一些后面不成熟的提前提拔,这样对前面的人不公平。这里讲的成熟,主要是指一些有工作经验、生活阅历和突出业绩以及德才兼备的人。如一些地方提拔干部,60后有成熟的,而偏偏提拔70后的,这就不好,这样对60后的就不公平。并且若一直这样思路进行下去,80后有成熟的,而偏偏提拔90后的,这样就不断衍生出一代又一代的不公平,这对社会而言,就严重不符合正义原则。

    其次,人为将一些缺乏经验的提前提拔,对社会健康发展也不好。一方面,有成熟的人不用;另一方面,却用一些不成熟的人干重要的工作,这也是人才资源配置的误区。这样做,对社会不好,因为社会资源的配置权没有掌握在最有经验的人手里面,这样就容易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同时,对提前提拔的个人也未必就真好,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工作也干不好,也不利于个人下一步的发展。

    再次,现在是和平年代,不能用战争年代的思维来推理和平年代的事。在战争年代,由于情况特殊,可以在提拔干部时将年轻因素考虑的重一些,可以考虑提前培养;但在和平年代,就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在和平年代,秩序是稳定和规范的,而在战争年代,到处都是跳跃和间断,没有稳定和规范的秩序,两者外在环境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关于提拔干部的工作思路也就必然不同。

    第四,若没有成熟的提拔干部标准,论资排辈也是有好处的。目前,提拔干部有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考核标准的建设,由于难以对一些公务员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这就增加了考核建设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论资排辈也不失为是一种较合理的选择。当然,论资排辈是有许多缺陷的,但当没有最优的选拔标准时,就只能选择次优的标准。若不论资排辈,往往一些领导干部就会以年轻为理由或借口提拔一些自己的关系户,而将真正需要提拔的人排斥在外。

    第五,有些地方领导在提拔干部时将年轻考虑的很重要,其实也有个别领导在人才问题上作秀的因素,而非真的是考虑工作方面的需要。现在一些地方领导,在考虑人才工作时,由于考虑到政绩的需要,往往就突出一些特点,如年轻、文凭等因素,好像真的是领导重视人才的年轻化和知识化,其实背后编织的故事,往往是为领导个人的提拔提前修路或制造业绩,而非其它。

    第六,重视年轻干部提拔,并不能保证这些人上台后就真正为人民服务,关键还是制度的合理化建设。重视年轻干部提拔,落脚点是工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但若没有健全的制度,提拔谁最终结果都一样,不管是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都有可能变得不好,成为人民的对立面和坑害人民的人。

    所以,提拔干部,应当遵从自然原则,就像摘果子一样,成熟一个,就摘取一个,然后让果子服务于人民的需要,这样人民吃起来口感也好,而不要在果子还在青涩的阶段,就提前摘取,结果让吃的人也难受,对社会发展也不好。而作为领导,要抓好人才,关键是要从培育好生长人才的大树方面着想,要让大树根深叶茂,能不断为社会提供优良的人才果实。有了枝繁叶茂的人才大树,社会发展也就充满了绿意,人民也就安居乐业,百业也就兴旺发达。

    另外,对于乡镇反映出的一些问题,也说明,中国市场化过程也要注意反封建化的趋势

    目前,中国的市场化化过程,也确有一个封建化的趋势。如在政治权力的分配方面,存在一些按照关系和血缘的分配,本质就是封建式的。拉帮结派,按照圈子原则进行权力分配,与封建社会按照血缘圈子进行“封土建候”,实质是一样的。在经济方面,诸侯经济就是封建经济。目前,我们存在的一些行业垄断,地区垄断,经济领域内的各自为政,本质就是诸侯经济,所以也就具有封建性的一面。在文化领域,封建迷信的泛滥,就是一个封建化。目前,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封建迷信活动仍然是猖獗的,尤其是农村,更为严重。在丧葬嫁娶方面,一些陈规陋习,也趁机泛滥。潜规则本质就是封建的,如送礼,实质就是下级对上级的进贡,就相当于诸侯对周天子的进贡。

    为何在中国的市场化过程中也会有封建化的趋势?一是因为有历史传统。这历史传统就是种子,一旦有合适的土壤,这种子就发芽。二是市场化必然伴随自由度的增加,而自由度的增加,也就为封建的种子发芽提供了土壤。自由化的结果是两方面的。一方面,自由化为正义的表达提供了自由;另一方面,自由化也为肮脏提供了表达的渠道。

    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也就决定了克服封建化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另外,市场化所导致的自由度的增加也为反对封建化增加了难度。

如何反对封建化?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大法律制裁的力度。要完善法律体系,要对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内的封建行为进行法律规范,对习俗也要进行法律式改造,要对封建迷信进行法律制裁。另外,就是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力度,积极推进民主化进程。还有,就是要重视人自身的改造。要重塑国民精神。反封建行为,核心是要反封建精神。

作者简介:宋圭武,男, 1964年10月生,先后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专业;现为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经济学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涉及三农问题、经济理论中国发展方面。

                                 通讯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邮编:730070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