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风水甲天下
曾祥裕(赣州风水养生堂,QQ175613195,电话13766307454)
圆我考察四大名楼的愿望
在中国人的梦中有个仙境,那里环境优美,人人生活美满,健康长寿,堪与蓬莱仙境相提并论。尤其是蓬莱演绎八仙(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合和韩湘子等)醉酒,借助各自的宝贝飘洋渡海的传奇故事,从小就深深络印在我心中。现实环境中的蓬莱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是我多年心中想揭开的谜底。况且因八仙而闻名的蓬莱阁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2011年10月22日,我从青岛告别福主田总经理,赶往我心中追梦的地方------蓬莱,圆了我考察四大名楼的愿望。
蓬莱的八仙文化
蓬莱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苍茫豪放的山海风光,而且在于它有着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代,蓬莱是莱子国的属地,但当时不叫蓬莱。得名蓬莱,是因为汉武帝。唐人杜佑在《通典》上说:“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因筑城以为名”。汉武帝所以到这里来,当然是为了长生不老。他像秦始皇一样,也听说过大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居有仙人,有长生不老药。他来了,登上渤海边的丹崖山眺望大海里的神仙。他虽然既没看见神山,也没求到长生不老药,却下令将他在海边望神山而筑的小城赐名蓬莱。唐朝的时候,这里设置过蓬莱镇,后又提升为登州府,号称“山海名邦”。
蓬莱地名,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神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仙境”的代名词。长生不死的神仙之说,在我国由来已久。在生产力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人们一方面崇拜自然、敬信神灵,一方面试图战胜自然,提高人体自身的求生能力。他们认为依靠人体自身一定方式的修为,可以长生不死,具有神通,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神仙之说。文山李启垣在蓬莱阁上曾留下一副楹联写道:“眼前沧海难为水,身到蓬莱即是仙”。
所谓仙境,其实是人们的追求带一种超现实的理想境界,也许也是某种人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制造善意的“骗局”,麻醉人们心理的虚拟世界。当然蓬莱仙境有皇权的印迹,才增其光辉。
登丹崖山,从山脚起依次经过蓬莱阁大门、弥陀寺、万民感德碑亭、丹崖仙境坊、龙王宫、天后宫、蓬莱阁、仙人桥、避风亭、卧碑亭、苏公祠、宾日楼、普照楼、吕祖殿、三清殿等。
登蓬莱阁 放飞心情
蓬莱阁始建于宋嘉佑六年(1061年)。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年),驯服李戴又增修了一批建筑物,统称“蓬莱阁”。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又增修扩建。
蓬莱阁面积有32800平方米,包括山上所有的几组不同的祠庙殿堂、阁楼、亭坊,这些建筑物,统称为蓬莱阁。
当我身处蓬莱阁景区了,走近蓬莱阁的正门,仰首看着上面“人间蓬莱”雄健有力的四个大字,觉得似曾相似,原来是苏軾的手迹,读书时我一段时间还临募过。
蓬莱阁大门是一座仿清风格的牌坊式建筑,“人间蓬莱”四个字是苏轼的手迹。“神奇壮观蓬莱阁,气势雄峻丹崖山”的楹联是书画名家刘海粟题写的。外柱上的楹联“丹崖琼阁步履逍遥,碧海仙槎心神飞跃”是书法家费心我题写的。
越往上攀登,越有极致风景。蓬莱阁的主体建筑建于宋朝嘉裕六年(公元1061年)坐落于丹崖极顶,阁楼高15米,丑未山艮坤向,为两层木结构重檐式楼阁建筑!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为当年登州太守朱处约所建,相传八仙就在蓬莱阁上醉酒后飘洋过海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典故便源于此,又因其北海面常现海市,此地也成为观海市蜃楼的绝佳位置。阁上四周环以明廊,可供游人登临远眺。我随游人登上蓬莱阁顶,眺望浩淼的大海和黛青色的长岛,此时和风吻过我的脸,在家中的所有烦恼和不快都随风而散,深呼吸,人生别有天地,不必为区区小事沤气!人的生命太渺小,仅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不可在短暂的生命过程中平庸懒散度过,也不可把生存空间局限在狭小的斗室内,有机会还是走出家门,游览天下美景,陶冶情操,开阔眼界。
海市蜃楼奇景的科学分析
蓬莱的自然山水风光最具神秘色彩的要数海市蜃楼奇景了,但是有这种机会亲眼此奇景的人不多。据查古书和历史记载,“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人物、车马、冠盖...”,其实所谓海市无非就是一种光学原理、大气反射现象。由于蓬莱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少有的气象条件,会使远处高低错落的景物透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发生光线折射或全反射后才出现神秘的海市。
天下名山香火旺
大凡天下名山佛寺多。 蓬莱阁弥陀寺始建于唐代,是蓬莱阁景区内唯一的佛教寺庙。这里曾是香火极盛的佛教传播基地。到了唐代,因武宗李炎发动了禁佛运动。弥陀寺也不能幸免,虽然没有遭到拆除之灾,也一度僧尼还俗,门庭冷落。
随着深入景区,还发现这里也有天后宫,而且规模不小,是蓬莱阁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单体,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占地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经测,天后宫丑山未向兼艮坤。
蓬莱阁的天后宫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天后宫庙宇之一。正中端坐着天后,全塑金身。天后是海峡两岸人民虔诚信奉的海神,北方人称她是海神娘娘。在她的家乡福建莆田一带,人们亲昵地称她为“妈祖”,因此许多地方奉祀她的宫庙叫“妈祖庙”。
我在深圳南山也考察过天后宫,龙辉馆长曾向我侃侃而谈妈祖文化,感谢他我做民俗文化的启蒙。
现在寺院经营多了几分商业氛围,蓬莱阁天后宫院内,有一株围近四米的唐槐,主干高十余米,据说是唐太宗率军东征时亲手所植。树上扎满了游客祈福的红绸带,在风中飘动,形成了一道吉祥风景。
我留意到天后宫前殿六尊巨石排列形状,象极了八卦之一的坤卦,因此又称为“坤爻石”。这六尊巨石,是开山建阁时留下来作为装点的。古人认为:天为乾,地为坤,男为乾,女为坤,所以这个名字也昭示着天后宫里供奉的是一位女性海神 。这是易理恰当的运用。
苏公祠:官员政德建立在民心上
位于蓬莱阁东侧三清殿后的苏公祠是为纪念北宋名臣、一代文豪苏轼治登而建的一古祠。苏公祠位于卧碑亭东邻,轩亭建筑,经测,未山丑向兼艮坤。亭额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所书。在景区诸多的景物中,它独树一帜。以其特有的精神和文化魅力面对世人。
我静静地欣赏着苏公祠的那副楹联:“七日登州府,千古苏公祠。”七日与千古是时间上的对比,它内藏着什么典故呢?
原来这里记载了一个千古流芳的佳话。传说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官遭贬,曾调任登州知州。他一上任就察民情、顺民意,减免了蓬莱沿海一带百姓的盐税。一时之间,百姓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但苏轼却因此触犯了一些朝中权贵的既得利益,结果他在登州任上只呆了七日,便被贬往他处。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苏知州的功德,集资在蓬莱阁上建起了这座“千古苏公祠”。
学者于永军对此发表一番感慨,激发我的共鸣:“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生长于夏秋之交的蜉蝣,极其短暂,任何人都无一例外地要遵守这一自然的规律。但一旦你在有生之年,实实在在地为民众做出了一些值得称道的政绩,你的名字又会象那流淌的长江一样,千古流芳。苏公祠所以被人们冠以“千古”之谓,只当了七日州官的苏轼连同为官七日的故事,所以被蓬莱百姓世代为继地敬仰、流传,就在于苏轼那种“下济苍生”的可贵精神,就在他留下了深得民心的政绩。这正是:虽逝近千年,音容尚犹在;政绩留人间,英名传千古。
由此看来,现代为官者,不妨以苏公为民办实事的政德作为一面镜子,好好对照自己,扪心自问:在为官一方之时,你为当地人民做了多少有深远意义的好事、实事呢?
避风亭的风水玄机
作为风水研究者,我所感兴趣的是考察古建筑的风水玄机。
蓬莱阁西侧的避风亭,面临大海,门窗洞开,据称炳烛于亭内,任凭海风呼啸,烛火不会摇动。
避风亭原名海市亭,正墙一幅为吕洞宾与书童,吕大仙头戴帽子飘带被北风吹的飞扬,而站在室内的书童手端一香烛烟火直升,以此说明壁风亭的藏风聚气效果。
经测,避风亭坐向为末坤山丑艮向,室内后墙以及左右两侧墙无窗,气不对流,而门前城墙锯齿状,山下山体呈凹形,北风吹来气流往上走,往两侧直窜,致使避风亭室内不受北风正面吹。
登州府城门楼子三滴水
蓬莱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管辖着九个县一个州,是当时中国东方的门户。在封建社会里,只有皇城的城门楼子可以建成三层,即所谓“三滴水”。一般的州县城门楼子只能二层,二滴水。如果违制私建三层,那就是僭越,是犯了冒上之罪,是要被杀头的。
那么为什么登州府的城门楼子却是三滴水呢?
流传在民间传说中说,因为当年隋炀帝杨广派皇叔杨林来镇守登州。因为杨林是杨广的叔叔,因而特许登州城门楼也修为三层,成为今天所见的“三滴水”,后来就世代传袭下来了。
同样,古代官府建筑也有礼制讲究,坐向多为坐北朝南。蓬莱备倭都司府分正门、仪门、堂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子山午向戍子火龙向左偏2度,北方明堂太开阔,为了聚气往往在正门坪前设一照壁!
附:其他古建筑考察资料:
1、吕祖殿丑山未向偏左2度。
2、三清宫正门丑山未向兼艮寅,由前殿、正殿组成,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重修,正殿内有塑像三尊,中间是玉清元始天尊、东边是上清灵宝天尊、西边是太清太上老君。
3、仲连祠辰山戍向。
4、太平楼丑山未向兼癸丁。
(说明:题头照系网友所摄,谨表谢意)
(提示:第二期杨公风水培训班将于12月28日开始招生,敬请已报名缴费的学员,安排好时间前来赣州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