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克隆急需“退烧”


  试问在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下,哪个行业能够逆势飘红?答案恐怕非文化创意产业莫属。2009年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占当地GDP的比例很高,而且增长迅速。基于巨大的潜力,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各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全国蔓延,高速发展之中盲目扩张、千篇一律的痹病逐渐凸显。

  各级政府发展创意产业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但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着对创意产业发展理论认识不够到位、对创意产业发展规律把握不够准确的问题。

  梳理当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不难发现,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集中在动漫设计、网络和手机游戏、数字多媒体及基于软件开发和网络技术平台的综合性数字娱乐方面。这种定位对个别地区来说是正确的,但各个地区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先有创意、再有产业。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具体产业的发展条件,确定自己的独特发展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创意,但一个好的文化资源、一个优秀的文化创新要变成文化产品,必须借助相应的技术手段,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科技的影响无处不在。事实上,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手段。前者是硬实力产业,后者是软实力产业,真正能发挥巨大能量的是文化因素和科技含量有机融合的综合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也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之所以世界闻名,其原因之一是文化创意,另一个则是科技支撑。因为在设计制作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光、机、电、声、化学、仿真等多种艺术,使观众可以通过活灵活现的形象或者载体去体验影视文化和高科技带来的或愉快、或紧张、或轻快、或惊恐等不同的感受。日本的动漫产业、韩国的网络游戏和电视剧产业,同样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

  文化创意产业一定是先有创意、先有文化才会有产业。考虑到规模化发展和全产业链的完善,文化创意企业在某一地区聚集,就会成为当地发展创意产业的首选方式,而这种聚集又大多有政府立足于专业化分工的规划指导。

  虽然自上而下——先是政府重视、而后带动企业甚至民间的关注的发展模式,在创意产业的发展初期有相当的积极作用,但在其成长发展中却容易受到业务雷同的影响,这样又会逐渐失去创新特色。特别是在政府部门和大企业集团投资冲动下兴建的规划外创意产业园区,有“依着葫芦画瓢”的克隆倾向。

  如何在产业聚集中持续创新?笔者认为,可以从创意产业本身找到答案。创意是一个包含众多子产业的“产业群”,不同的子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路径不相同,有必要分类指导。在市场经济机理的作用下,各类通过规划安排的创意产业聚集区,虽然各有业务重点和布局的规划,但在发展目标与途径上要避免趋同性,凸显经营特色的差异性和规制上的多样性。

  另外,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人才,需要人才的聚集。故而,建设人才聚集区是保持文化创意园区持续创新能力的前提。文化产品的产出方式是多样的,可能开始还看不清赢利点,所以对文化产品应该征收低税率,这是政府必须要有的理念。归纳起来,就是尊重人才和作品、重视创意的自由度、重视市场开阔性和自由性。

  总之,要防止由于急功近利带来的泡沫现象,以创意带动产业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