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史 杂 论(153)
2011-11-14
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和“马太效应”的关系的
统 筹 思 考
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使得全球又一次高度关注资本主义,究竟资本主义怎么了?因此有大批的学者写出大量的文章,试图说明什么。可是他们什么也说不清楚、什么也说明不了。因为说到底,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是个历史的过程,对于什么是资本主义,或者讲资本主义是怎么回子事,不仅要从现实去认识,更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认识,而且这种认识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因为资本主义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制度,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制度,人们很难仅仅根据自我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的现实条件去认识它。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结果。这是从理论上说明什么是资本主义。所以被几乎所有的学者作为依据和工具利用。马克思的理论说明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和“一定的”必然性。但并没有说明资本主义产生的现实性和“一定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不仅是产生剩余价值,还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剩余价值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否则不可能成为资本主义)。那么,剩余价值是如何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为什么会出现少数人越来越富,多数人越来越穷(如果没有多数人越来越穷,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并没有资本本身的意义)?为什么这种集中会是加速度的,等等。只有说明了剩余价值集中、并加速度的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才可以讲,是完整的说明了资本主义,才说明了资本主义产生的现实性和必然性。除此,还有很多的概念要研究和说明。比如“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等等概念。
资本主义产生的现实性是由“马太效应”(或规律)及其工具决定的。当资本主义生产出现仅仅是偶然的,是商业活动的一个部分的时候,并不会产生资本主义。(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线性的。仅仅是在逻辑上可以认定)但是经过马太效应作用,就成为了必然。“马太效应”是在交换活动不断增加和频繁的条件下,出现的。或者说在交换活动不断增加和频繁的条件下,“马太效应”就起了必然性导向作用。
“马太效应”是由事物的同质化和非结构化为基础、以无序和自组织为主导、以开放和加速度为条件等等的统一出现的。
交换活动的增加和不断增加的要求,使得交换工具“同质化”和渠道标准或规则“统一化”不断提升,以加速流通速度和加大流通量。货币和等价交换物的出现就成为加速流通对“同质化”和“统一化”要求的结果。既使得任何商品交换同质化,又使得任何交换和市场统一化。这是“马太效应”的基础。
货币原本没有价值,仅仅是替代物,仅仅是等价物符号(它是非结构的)。但是它的替代功能作用也有成本,也就有了价值。但是它的价值不确定,是以替代对象的价值量为自己的价值量。后来渐渐地在多种交换中相对固定下来。(这是货币已经不是相对的等价物了)这时货币的作用(不管它的作用有多么大,就如中国在明清之际)不能够产生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攒钱并不能够产生资本主义。葛朗台不是资本家,不论出现多少个葛朗台也不会出现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一种秩序,是一种以资本为中心的秩序。这个秩序要在打破原有秩序的基础上才会建立。马克思曾经在《德法年鉴》上写到“非人性的最高表现就是货币制度”。这是在一百六十年前讲的。
原来的封建制度秩序迫使资本围绕并符合地主的利益。资本的比较效应使其要求挣脱出封建秩序的束缚。“圈地运动”就是打破封建秩序的社会行为,是使劳动力脱离土地的约束,脱离地主拥有的土地的约束,脱离封建秩序的土地约束,使得劳动者被放开。随着劳动者越来越多的离开土地,进入城市。资本家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资本主义生产的集中优势显示出来,城市的社会生活的自组织作用就形成了以“等价物”货币为中心的自组织和秩序。但是这时还缺少资本主义产生的最后的条件。资本主义产生的最后条件是加速度和开放。
以资本为中心的秩序的逐渐建立,具有同质化、非结构化特性的货币商品逐渐进入各个交换领域和市场,各个市场对于货币不断地开放(取消各种行政法规限制,如“海禁”)。这种开放使得货币商品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市场中进行交换,同一货币可以同时与各种不同的商品进行交换。货币商品具有了无限的权力。任何经济理论都承认,两种商品进行交换时,一种商品比另一种商品交换次数多,或者交换速度快,就可以比另一种商品有更多的收益,或者更少的成本。货币商品的无限权力,使得资本家手中的货币资本(首先是金融资本)可以无限的使用,并不付出任何成本,却可以取得利润,并用所得的利润作为成本。金融资本的特点就是运行加速度。一旦速度减缓,金融资本的生命力就疲软或枯萎(金融资本需要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衍生工具,来加速度运转)。
在市场中,一方可以不付出任何成本,另一方要不断地付出成本,这样的交换自然产生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发挥作用越大,两极分化越大。马太效应是资本主义建立的前提条件,又是资本主义建立的结果。马太效应是占有剩余价值的基本方式。没有马太效应,剩余价值产生得再多,也不会产生资本主义。
这里应该说明,流通和加速度都是马太效应的载体和条件。资本家从流通中取得利润,但只有通过马太效应才可以产生资本主义。
资本家是依据剩余价值规律和马太效应管理企业,经营市场的。不仅是依据剩余价值规律经营的。资本家为了使资本可以和任何劳动者交换,就要不断地改进生产设备,使生产设备不断地标准化(同质化),以保证更多的劳动者能够使用。这就决定了它要不断的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资本高度的重视现金流,也是因为资本的周转速度是无本的生意,比利润率更重要。由于“占领华尔街”运动不再是针对某一个政策或政府,而是针对的资本主义秩序,即以资本为中心的交换秩序以及所带来的“马太效应”,所以这个运动从一开始就被所有的资本家的宣传机器和工具所讨厌,尽量讽刺和诋毁。但是也有的人已经看出,这具有共产主义特征。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的议会广场上,面对占领华尔街运动游行的大学生们,“一个人上台称,‘这样的运动是共产主义者才干的,这样做是美国的敌人’。”(见2011年11月4日《环球时报》刊载《我经历的美国“占领运动”》一文)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本质,研究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内在矛盾。马克思集中在“量”的研究,或者说较多的是从“量”的角度和量的转化来研究的。这里有一个前提问题。资本主义的交换是用物和人的劳动交换,是用物的使用权和人的所有权交换,是把人的劳动能力作为劳动者个人的使用权来对待的,然后再用物的标准作为依据去定量其交换价值,这在原理上,就是错误的。(与奴隶社会的差别仅仅是与物交换的对象由人变为人的能力)用“物”的标准衡量人,用货币的周转去交换人的生命力的付出,是资本主义秩序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在这一前提下产生的,存在的。或者说,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性的矛盾是以“用物来衡量人的劳动”为前提。
对于“占领华尔街”运动以及西方近些年发生的事情,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试图给出科学的说明。美国的两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和努里尔。鲁比尼“认为资本主义开始走下坡路,弊病缠身,且自我疗伤能力减弱”等。他们希望找到一种机制,使资本主义重新振作起来。看来他们不懂得资本主义及其条件,不懂得马太效应是资本主义生存的现实条件。金融危机就是马太效应减弱的结果。
美国十年来大量使用军事手段和霸权手段解决各种经济问题,已经清晰的说明资本主义要用非常的方法维持其存在。“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等理论,说明美国要运用军事手段和方法去解决经济问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不管美国现在还有多么大的实力和科研能力,但是它的生存条件已经发生了改变,即马太效应减弱了。用军事手段并不能够增强马太效应。比如贸易保护政策虽然限制了别国商品的进入,也同样限制了货币资本的流动。
社会主义国家要限制和消灭资本主义,不能仅仅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应该讲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仅仅是为了限制资本的活动,使之交换作用不能够是无限的,并由此产生马太效应。在社会主义国家不是反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而是限制马太效应,不仅是建立公有制企业,而是用公有制企业限制资本的无限性。当社会生产的发展达到了不需要资本的积累作用、资本流通的“马太效应”不再存在时,社会主义就完成了。
这就是我对于资本主义和“马太效应”的关系的统筹思考。供参考。
成 一